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題:加沙戰事持續百日 中東緊張局勢何解?
中新社記者 薄雯雯
當地時間1月14日,本輪巴以沖突進入第100天。
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加沙地帶硝煙彌漫、外溢風險加劇,有關中東“火藥桶”一觸即發的隱憂不斷浮現。
巴以“兩敗俱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區域國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田文林認為,本輪沖突令巴以雙方“兩敗俱傷”,且均“元氣大傷”。
田文林向中新社記者表示,目前來看,雖然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實現了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的訴求,即扭轉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的處境、破壞以色列與沙特阿拉伯關系正常化進程,但巴方付出了觸目驚心的傷亡與損失代價。
目前,加沙地帶已有超過2.3萬巴勒斯坦人死亡,190多萬人流離失所,至少60%基礎設施被摧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預測,加沙地帶發展水平將倒退16年至19年。
“以色列表面上看非常強勢、咄咄逼人,但同樣付出巨大代價。”田文林分析稱,本輪沖突暴露出以色列的三點“失敗”。一是既往戰略失敗,“既要土地又要和平”的政策已無法維系;二是外交損失慘重,以色列一直以來在國際社會塑造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等形象跌至前所未有的低點,多國與以色列斷交或召回大使,南非更是指控以色列實施種族滅絕;三是安全困境加劇,反以武裝襲擾構成威脅,以色列一味依靠軍事手段謀求絕對安全,使其自身安全面臨被反噬的危險。
外溢風險加劇
近來,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以及敘利亞、伊拉克民兵武裝等不同程度的介入,使地區局勢一再升溫。
“巴以本輪沖突爆發之初,很多學者認為只是‘茶壺里的風波’,不會產生地區影響。但目前來看,沖突已經出現外溢。”在田文林看來,外溢趨勢是否會加劇,主要取決于沖突持續時間以及軍事對抗烈度。“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引起反以武裝公憤,若以軍不結束這場行動,那外溢效應就會繼續擴散,乃至出現升級。”
田文林說,各方其實都不希望中東沖突局勢升級。伊朗作為地區反美“領頭羊”,希望“放火燒山”而非“引火燒身”,不愿直接與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國發生正面軍事沖突。美國則由于戰略重心東移,同樣不希望重新卷入中東戰事。
不過,田文林指出,中東爆發新的地區戰爭的可能性在逐漸增加。“正是因為很多地區力量看到了各方不愿讓沖突升級的心態,所以不斷采取戰爭邊緣政策,逼迫對方出手,反而可能使各方不可避免被卷入戰爭,這種危險性不能低估。”
緊張局勢何解?
100天過后,巴以局勢將何去何從?和平的出路在哪里?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日前表示,以軍在加沙地帶北部的軍事行動已從高強度作戰轉向低強度作戰,但戰斗的下一階段“將持續更長時間”。田文林認為,在“以強巴弱”的背景下,這場沖突可能最終會導致加沙地帶“廢墟化”,“客觀上為以色列形成一個無人區或緩沖地帶,從而保障其安全”。
本月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開啟本輪沖突爆發以來的第四次中東之行,試圖“滅火”降溫。田文林將此行稱為“揚湯止沸”,而非“釜底抽薪”。“美國雖強調保護平民、加強加沙人道主義援助、打擊胡塞武裝等,但卻始終回避最關鍵的停火問題,繼續力挺以色列,向其提供軍事和外交支持,‘滅火’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解決巴以問題的真正出路還是‘兩國方案’,想要實現和平,就要回到這一方案。”田文林指出,以色列的決心與能力、美國的態度與做法、中東反以陣線的后續反應以及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將是影響沖突走向的重要因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