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國空間天氣領域經過近20年的快速進展,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已初具規模。
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1月3日在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掛牌運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向媒體提供相關背景情況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1月3日,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在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掛牌運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圖)
中國空間天氣領域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初具規模具體表現為以下諸多方面: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夸父一號”已于2022年10月成功發射,成為第25太陽活動周峰年觀測的利器;中歐聯合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微笑計劃”(SMILE)研制進展順利,將于2025年開展太陽風和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全景成像觀測;中國載人空間站、“風云”系列等衛星搭載的空間環境探測儀器不斷充實天基探測能力。
同時,2012年,第24太陽活動周峰年建成的地基“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子午工程一期)完成建設并投入運行,是迄今中國在空間天氣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23年,“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基本完成建設,首次從地面實現對日地空間環境全圈層、多要素綜合的立體探測。這些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成和運行,將為第25太陽活動周峰年應對提供一手基礎數據。
以子午工程為核心,中國科學家還牽頭提出一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子午圈計劃,聯合東經120度、西經60度子午圈沿線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臺各類儀器,形成全球分布式的地基探測網絡。國際子午圈計劃的實施,將進一步有力推動中國以及全球認識和應對空間天氣災害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指出,空間天氣是指太陽爆發活動及其引起的日地空間環境的劇烈變化,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會嚴重威脅衛星、通信、導航、電力等基礎設施和高技術系統,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案例。
這種災害性事件發生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性,在太陽活動高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幅增加。第25太陽活動周開始于2019年12月,據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預測,峰值將在2024-2025年出現。2023年已進入第25太陽活動周上升期的第4年,太陽活動爆發不斷,并多次引發地磁暴,中國新疆、漠河等地也多次看到絢麗多彩的極光。
據了解,世界航天強國長期關注空間天氣的影響。其中,美國2023年12月發布《國家空間天氣戰略和行動計劃的執行計劃》,提出93條具體措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