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日通過法案,決定將國家補貼政策延長至明年6月,以應對俄烏沖突及能源價格上漲造成的影響。在分析人士看來,歐盟此舉表明其仍然擔憂當前的能源供應。盡管歐盟在過去一年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但要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恐怕還需要更長時間。
11月20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國家援助臨時危機和過渡框架”修正案。根據該法案,歐盟成員國可以繼續維持其補貼計劃,期限至2024年6月30日,以應對冬季供暖季。當能源價格大幅超過危機前水平時,成員國才可以支付額外能源費用。
歐盟委員會還允許提高補貼上限,其中農業部門的補貼上限從25萬歐元提高到28萬歐元,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的補貼上限從30萬歐元提高到33.5萬歐元,所有其他部門的補貼上限從200萬歐元提高到225萬歐元。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委員會于同年3月通過“國家援助臨時危機框架”,允許成員國向有需要的企業和部門提供支持。此后,為應對能源危機,歐盟成員國紛紛推出補貼計劃,包括向民眾發放一次性補助、減少企業需要繳納的稅收等。歐盟委員會也多次修改這一框架。
如今,歐盟決定延長補貼計劃,一些媒體認為這表明歐盟仍然擔憂能源供應不穩定的局面出現。歐盟委員會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俄烏沖突以及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繼續構成風險,盡管總體趨勢向好,但能源市場依然脆弱。
為了避免去年冬天出現的能源短缺局面,歐盟在入冬之前就加緊儲備天然氣,各成員國的儲氣量基本達到滿額。歐盟成員國還同意將削減15%天然氣需求的目標延長到明年3月。
然而有數據顯示,歐盟的天然氣存儲設施只能存儲10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而歐盟的天然氣年需求量在3500億立方米到5000億立方米之間。隨著冬季持續消耗天然氣,能否有穩定的天然氣補充至為關鍵。
但是,歐盟的天然氣供應并不穩定。此前,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工廠罷工的消息一度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以色列關閉一處天然氣田也曾引起天然氣價格波動。國際能源署擔憂,歐洲天然氣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性在增加,今年歐洲可能還會迎來“寒冬”。
在分析人士看來,導致歐盟能源供應不穩定的原因主要還是歐盟未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從去年開始,歐盟急于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德國、意大利等多國領導人在中東、非洲和美洲奔走,意圖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
目前,歐盟對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依賴確實下降了,但歐盟對其他方面的能源依賴在增強。其中,挪威是歐盟最大的管道天然氣供應國,美國是歐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ㄋ?、阿爾及利亞等國也是歐洲進口天然氣的重要來源地。
在歐盟進口的天然氣中,液化天然氣占到了39%。但是在這一領域,歐盟并沒有與俄羅斯“切割”。歐洲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歐盟從俄羅斯采購了價值61億歐元的液化天然氣,占俄羅斯液化天然氣出口量的一半。其中,西班牙和法國是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第二和第三大采購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總裁米勒日前表示,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仍在經烏克蘭輸送到歐洲一些國家。
對外部能源的依賴不僅使歐盟擔憂今年冬天再次陷入“氣荒”,也不利于歐盟的經濟復蘇。盡管由能源短缺引發的高通脹已經有所緩解,但通脹傳導效應仍在持續,為抑制通脹而采取的加息還在對經濟產生消極作用。歐盟尤其是德國均沒有擺脫經濟衰退的風險。
德國受能源危機影響比較大,不少能源密集型企業在危機中破產。因此,在歐盟延長補貼期限的同時,德國也推出新的大規模補貼計劃,以支持企業應對價格上漲。根據德國政府網站11月9日發布的公告,德國政府將在未來5年減輕企業的電力成本,明年一年的援助金額就達到了120億歐元。
分析人士指出,延長補貼只能是歐盟應對能源問題的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歐盟要保障能源供應,只能從提高自給率上下功夫。而要實現能源自給,歐盟就需要推動能源轉型,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按照歐盟的計劃,2035年歐盟將實現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中所占比例將達到45%。今年4月,9個歐洲國家領導人在第二屆北海峰會上同意,到2050年將北海地區打造成“歐洲最大的綠色能源基地”。
然而,發展綠色能源產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從哪兒來仍然是一個問題。歐盟各成員國的能源結構并不相同,這就導致它們能源轉型的步伐難以實現一致,容易出現分歧。德國和法國圍繞是否應該發展核電就一直爭執不休。(工人日報 畢振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