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編者的話:據民航局消息,自11月9日起,中美間定期直飛客運航班再次增班。在2023/2024冬春航季,中美直飛客運航班有望每周從目前48班增至70班,雙方航空公司每周各運營35班。中美直航增班,對票價及商旅需求有哪些影響?中美客運航班何時能全面恢復?又帶來哪些商旅機會?
直航增班便利商旅需求
嚴生是一名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海外銷售經理。今年以來,因開拓北美及中南美洲市場的需要,嚴生大約每隔一兩個月就需要前往目標市場國家出差。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一般會在洛杉磯或舊金山選擇轉機。“因為去往拉丁美洲的任何國家,美國都是重要的中轉站,總體差旅時間能比從歐洲轉機節省六、七個小時以上。”嚴生稱,此前供他選擇的中美直飛航班有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每周一班的北京到洛杉磯CA987/CA988航班成為我唯一的選擇。票價高是一方面,最棘手的在于錯過一天,就得再等一周。”
11月9日起,中美間定期直飛客運航班再次增班。包括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和川航等多家航司都“上新”了中美直飛航班。嚴生告訴記者,他已從票務代理處獲悉,自己出差現已多出不少選擇,“以我此前乘坐的國內航司航班為例,到洛杉磯的航班每周班次已經增加。另外再比如美聯航近期開通的北京到舊金山航線,也為我的出行提供了新選擇。”《環球時報》記者從海南航空處了解到,海航新增航線自11月9日開放銷售以來,3天累計銷售客票已超1500余張,預計平均客座率可達到80%。
記者通過查詢在線預定平臺的相關數據發現,10月中美航班的機票預訂量已較年初增長了近2倍。隨著中美航線機票供應量的增加,票價將呈怎樣的走勢?《環球時報》記者點進某機票預訂平臺發現,11月從上海至舊金山的單程機票價格已由年初的1.5萬元大幅下降,近期甚至出現了5000元左右的低于“腰斬價”的直飛票價。而9月份,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去往美國的直飛機票最低價格還徘徊在7000—9000元。
飛友科技CADAS高級分析師田嘉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以來,中美直飛機票價格已逐漸回落,預判供給的不斷恢復勢必引領票價在未來進一步下降。在一家綜合性出游平臺負責機票代理業務的李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期剛剛恢復的航班價格出現價格下降,短期原因在于剛剛啟動增班,這部分新增航線的出發時間都比較緊,“而美國簽證辦理周期長、難度大。如果不是已有簽證、且計劃近期出行,需求不會很快釋放。但中美之間的商旅剛需群體還是很大的,我們預計在短期波動后,票價應會趨于穩定。”
“明年將是快速恢復的一年”
彭博社報道稱,新冠疫情的爆發,曾令估值約為1.17萬億美元的全球航空旅游市場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受到疫情影響,中美航班亦大幅削減。2020年年初,美聯航、達美航空、美國航空等美國主要航司先后停飛所有中國客運航班。同年3月,中國民航局開始實施國際客運航班“五個一”政策,中美航班的運營頻次降至低谷。3個月后,美國又暫停所有中國航空公司的中美定期客運航班服務。此后,中美航班雖然逐步增班,但進展緩慢。直至今年1月初,國際客運航班數量和客座率的臨時限制取消,中外航司可以根據協定恢復國際客運航班,中美間定期直飛客運航班才開始啟動恢復。
5月3日,美國交通部時隔3年首次宣布新增中美直飛航班,稱允許中國航司每周運營12班中美往返定期航班,為中美往返航班正式按下“加速鍵”。9月1日起,中美往返航班逐步增加至每周36班;10月29日起再次增班,中美往返航班增加至48班;11月9日,中美直航再次增班,往返航班數量有望增加至每周70班。
“從每周12班增加至每周36班,間隔了約4個月左右。之后不到兩個月,增班至每周48班,并在10天之后再次增班,中美之間除了直飛航班數量不斷增加之外,行業很多工作人員都感受到雙方在政策支持層面、新航線審批速度方面出現明顯提升改善。”李琴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在與航司端及客戶端的溝通中感受到,中美直飛航線審批工作的推動越來越順利,“業內目前普遍非常樂觀,認為明年將是中美航空及商旅互動快速恢復的一年。”
第三方航旅出行平臺數據顯示,2019年期間,中美往返航班曾達到每周超300班。田嘉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即使當前恢復至每周70個直航航班,中美直航也僅僅恢復到了疫情前的20%,恢復程度仍在低位。“但是今年以來已連續多次宣布增班,恢復逐步加速,釋放了中美市場向好的積極信號,業內也持續看好市場潛力并積極響應增班,滿足旅客旺盛的出行需求。”
“中美航線進一步恢復,現階段最主要的難點還是在航權政策層面。”一位長期在航司從事相關業務的民航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當前中美航線暫未按照正常的雙邊航空運輸協議規定的航線、航班量來執行,所以存在需要協商并逐步安排增班計劃的情況。“若中美航線能夠盡快恢復到按照雙邊協議規定的航線、班次來執行,相信中美航線將會更快恢復到疫情前狀態。”
彭博社援引航空分析公司Cirium的數據稱,全球航空公司的運力已于今年10月初超過2019年疫情前水平。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才剛剛開始重返世界舞臺。”多個行業媒體都曾在分析中稱,中美洲際航線的恢復或將成為全球航空業復蘇版圖上的“最后一塊拼圖”。
“美國渴望中國游客的回歸”
在這個冬季,中美之間的復航不僅為兩國之間的人員交流和經濟合作“供暖”,也為中美關系的逐漸回暖注入更多動力。針對中美直飛航線增加,《華爾街日報》援引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德魯·湯普森的觀點稱,“雙方都在努力建立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雙邊關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表示,最近中美之間的交流展示出了兩國之間在貿易和經濟合作領域的巨大潛力。
田嘉禾認為,航空業與經貿關系以及全球化趨勢緊密相關。中美之間無論是商務投資考察、洽談合作,還是旅游、留學等相關產業,都與航空交通密不可分。隨著航線的逐步復航,不僅中美之間的往來更加便利,兩國人員往來需求也不斷得到釋放。
田嘉禾認為,中美直飛航班增班將為中美企業家、商務人士出行提供更豐富、更經濟的選擇,“具體到當前航班,國內航司主要選擇飛洛杉磯和紐約等航點,也是考慮到這些城市的輻射區域廣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等綜合因素。”海南航空相關負責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階段中美航線市場上,美國西海岸航線班次較多,東海岸航線班次較少。根據中美民航主管部門針對新一輪增班意見,海南航空將于11月26日起開通北京—波士頓/波士頓—西雅圖—北京航線,由波音787-9客機執飛,每周三班。“海航考慮優先恢復北京—波士頓航線,主要因為就美國東海岸、尤其是馬薩諸塞州而言,北京往返波士頓航線是留學生、華人華僑、商務人士往返中美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之一。”
中國旅行社協會入境旅游分會副秘書長王琢認為,在過去幾年,受多重限制,視頻會議、電話會議、云端展覽成為國際商務往來中的重要替代工具。伴隨航班數量的增加,以及商旅信心的恢復,獎勵旅游、國際會議、文化交流、交易展覽、考察學習等又將重新回到旅游的大舞臺中,通過面對面的溝通、實地走訪考察、展館內的交流觀摩、會場上的切磋學習,曾經因商旅減少而鏈條中斷的商旅服務商,將因需求提升而快速補齊,商旅酒店、會展場館、商旅平臺等等,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直飛航線的增加對于中美旅游行業亦產生直接拉動。據美國媒體報道,以美國西海岸城市舊金山為例,在疫情爆發前一年,有51.8萬名中國游客為當地經濟注入了超過12億美元的旅游收入。而到2022年,舊金山旅游協會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旅游官Hubertus Funke稱,舊金山只接待了大約4.8萬名游客,“收入僅為2.86億美元左右,這顯然無法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
今年8月份,中國宣布取消對美國和其他幾個國家的團體旅行的限制,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對此稱,美國渴望中國游客的回歸,中國游客是迄今為止全球游客中最大的消費群體。根據美國國家旅游部門(NTTO)收集的數據顯示,中國自由行游客(相對于跟團游)前往美國的平均花費為10445美元。相比之下,英國或巴西游客的平均消費分別為2576美元和3269美元,而日本游客的平均消費為3783美元。
臨近圣誕及新年假期,航線恢復對于中國乃至東亞旅游業的恢復也成為利好。達美航空公司亞太副總裁Jeff Moomaw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隨著需求繼續增加,亞太地區繁忙旅行季節的開始,達美航空團隊準備今年冬天歡迎更多的(北美)旅客來到該地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