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主要政府智庫警告稱,英國的公共服務正在“搖搖欲墜”,面臨持續的危機狀態。英國政府研究所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現任政府治理不善,加上經濟疲軟、通脹高企等宏觀環境不利影響,英國“糟糕的”公共服務表現比新冠疫情前要差,甚至比保守黨2010年上臺時還要差得多。
陷入財政困境
這份報告涵蓋了包括醫院、社區全科醫生、警察、法院、監獄、成人社會關懷、學校和兒童社會關懷在內的多項公共服務。
根據政府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6月,刑事法院積壓的案件達到創紀錄的64709件。醫院的非急診等候名單已增至780萬人,而在新冠疫情暴發前為460萬人。
除了數據顯示的問題,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陷入事實性破產,也引起當地民眾對于公共服務縮水的擔憂,當地民眾對政府應對危機不力表示不滿。
當地時間9月5日,英國伯明翰市政委員會在官網發布了一個名為“114條款通知”的聲明,由于面臨史無前例的財政壓力,將暫停一切新的非必要的公共支出,這通常意味著當地政府已經處于實質性破產狀態。
根據英國1988年通過的《地方政府財務法案》,如果地方政府首席財務官認為當局無法維持預算收支平衡,陷入財政困境,那么就有義務發出這個通知,而且不需要經過地方議會的同意。據英國媒體報道,伯明翰市政委員會今年面臨8700萬英鎊的直接預算缺口,相當于近8億元人民幣。
作為英國的第二大城市,這一消息迅速震驚了英國各界,但受傷最深的還是當地民眾,他們可能面臨更臟的街道、關閉的圖書館以及更少的公共服務。
英國主要政府智庫表示,在實施了十多年的緊縮政策后,“經費中已經沒有什么多余部分可削減”,進一步削減將損害更多服務績效。
報告援引前內閣大臣奧唐奈勛爵的話總結,當前的政府開支計劃“完全不可持續”。
英國政府研究所項目主任尼克·戴維斯說:“公共服務處于糟糕的狀態,如果下屆政府堅持當前開支計劃,公共服務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通脹持續高企
這家備受推崇的政府智庫在一份評估報告中指出,財政緊縮期間的經費削減和最近罷工造成的破壞是國民保健署、學校、法院和監獄狀況惡化的原因。
由于通脹持續高企,超過13萬名英國公務員和公共服務業人員為改善待遇,在英國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門前,舉行大規模罷工。數百名示威者手持工會旗幟和標語,進行抗議示威。
英國公共和商業服務工會副主席馬丁·卡瓦納表示,成千上萬人無力支付能源賬單,這可能導致他們的能源供應被切斷,甚至有人將會因此失去自己的家。目前通貨膨脹率仍然在10%以上,生活成本危機的切實影響沉重打擊了我們的成員,他們入不敷出。
英國的生活成本危機已進入第二年,民眾的消費能力持續削弱。路透社稱,英國人持續承受高通脹壓力,幾乎所有行業的工資增長幅度都跟不上通脹的步伐,無家可歸和只能居住在臨時住所的人數大幅增長。
根據英國政府7月25日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31日,英國英格蘭地區在臨時住所居住的家庭數量創新高,達到約10.5萬人,這一數據較去年同期上漲了約10%,這也是自1998年有該項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英國天空新聞網援引一份報告指出,當地露宿街頭的人數較2022年增加了26%。該報告認為,由于缺乏適當的支持服務和生活成本危機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無家可歸。
咨詢公司普華永道10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圣誕節,約三分之一的英國人準備“省著過”。這些人中,約80%的人將之歸咎于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
英國政府研究所的報告稱,里希·蘇納克政府幾個月來一直拒絕就公共服務部門工資問題進行談判,這延長了罷工的持續時間,并造成了更多破壞。
呼吁長遠規劃
火車停擺、地鐵停運、垃圾堆滿街頭,臭氣熏天……蕭條、凋敝、骯臟的環境折射出社會不公。政府研究所呼吁推出更長遠的規劃,稱“如果不采取認真行動提高公共服務生產率,政府就有陷入‘惡性循環’的風險,持續的危機狀態會耗盡工作人員的精力,妨礙服務業作出最好的長期決策”。
有分析認為,伯明翰是英國最新發生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起地方政府破產事件。英國政府表示已介入審查,將在2023財年向該市額外提供51億英鎊,相當于伯明翰市議會的經費額外增加9%,但除此以外中央政府不會采取全面救助。
而無家可歸者流浪街頭,表面上由通脹高企導致的實際工資縮水引起,實際上是近年來在英國政府錯誤政策助推下英國社會不平等持續加劇的結果,折射出“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嚴酷現實。
關注無家可歸者和住房困難者的英國慈善機構“庇護所”批評稱,人們流落街頭是政府政策失敗的體現。
供職于英國公共與商業服務工會的詹姆斯·考克斯表示,英國時任內政大臣蘇拉·布雷弗曼在移民問題上持強硬立場,主張遏制移民。這是在為政府的無能找替罪羊。
英國國民保健制度聯合會醫生萊拉·麥凱稱,未來幾個月我們肯定還將面臨持續的壓力,如果我們想要看到改變,那就需要政府對勞動力進行合理投資。
工黨領袖基爾·斯塔默爵士在工黨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誓言要“治愈”英國,試圖以此給人們帶來希望,但他警告說,工黨政府不會打開“大政府支票簿”來修復公共服務。(法治日報 記者 王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