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論文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研究人員稱,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令人好奇的是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
該論文介紹,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組成有較大影響。海洋熱浪會造成一系列下游影響,包括珊瑚白化、物種取代和受影響生境的種群變化。不過,海洋熱浪一般在多大程度上對生態系統有負面影響,或是這些影響是否能與自然和抽樣變異性區分開來一直不清楚。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Alexa L. Fredston與合作者一起,分析了1993年至2019年的248次海底海洋熱浪對北半球大陸架生態系統中海洋魚類的影響,涵蓋的氣候范圍從亞熱帶一直到北極。其對海洋熱浪的定義為海底溫度異常值超過該地區季節變化的第95個百分位以上至少5天的一段時期。本項研究期間共開展超過2200萬次觀測,觀測結果來自包含1769種底棲魚類群的8.2萬次單獨漁獲。這些數據采集自18次長期科研拖網調查,調查范圍覆蓋了大西洋西北部和東北部以及太平洋東北部的緯度45度。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這次研究發現,雖然一些物種的生物量會在海洋熱浪后顯著減少,但整體魚類生物量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而且就算調整了緯度、深度和個別物種性狀這些因素,這些改變也很難與自然和抽樣變異性區分開來。此外,這些熱浪與熱帶化(獲得熱相關物種)以及去寒冷化(喪失冷相關物種)之間也沒有顯著相關性。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區域影響有很高的變異性,個別物種會受影響但不存在整體上減少的情況。
《自然》同期發表同行專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指出,該研究結果表明,有必要理解為何海洋熱浪對某些物種的影響看似大于對其他物種的影響,從而能在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的情況下保護好這些生態系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