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7月19日電(記者 范宇斌)“顏福慶是我的爺爺,他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醫院、自己的醫學院,用最精湛的醫術、最高尚的醫德護佑生命,他說‘人生的意義在于為人群服務,服務的價值在于為人群滅除痛苦’,他是一部我畢生受用的教科書。”近日,九三學社社員、顏福慶長孫、顏福慶醫學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顏志淵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顏福慶是中國現代醫學奠基人、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先后創辦多所醫學教育和醫療機構,為中國醫學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是中華醫學會創始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現代醫學之父”。他還是九三學社上海組織先賢。
顏志淵告訴記者,“1906年,24歲的顏福慶響應清政府號召,前往南非當礦醫,為華工治病。在當地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他大受震撼,看到底層大眾的困苦,從此立志學醫。”
1906年,顏福慶被選送到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深造。他學習努力,刻苦鉆研,1909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是在耶魯大學第一位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亞洲人。
留學回國后,顏福慶在上海創辦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山醫院、澄衷肺病療養院(今上海市肺科醫院)等,培養出一大批醫學教育、醫療衛生領域的人才。在行醫辦學之初,顏福慶強調“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經驗,勾畫出“公醫制”的藍圖。1928年,顏福慶創建吳淞衛生公所,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衛生實驗區。
在顏志淵眼中,“爺爺一生嚴謹治學,熱愛祖國,獻身醫學事業始終不渝。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建立完善的衛生防疫體系,從根本上強健國民體魄,讓每個人都遠離病痛的折磨。”
顏志淵與顏福慶共同生活了26年。他回憶道:“爺爺70多歲時還每天走路去上班,爺爺做人做事都以身作則,生前常常教導我‘讀書要用功,做人要規矩,對人有愛心,做事要專心’,他也跟我講‘禍從口出,講話要注意分寸’,這些教誨他以身作則,我亦終身受用。”
“在生活中,爺爺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除了言傳身教外,他對我們小輩很寵愛,尤其我是長孫,更加受到他的喜愛,他帶我出去旅游,帶我出去吃飯。”顏志淵回憶道:“爺爺當時每年都到大場鎮給我奶奶掃墓后,即返其出生地江灣鎮。有一次,他還帶我們去拜訪他的老師,當時他的老師已經90多歲了,爺爺70多歲,但是他很尊重老師,請他出來吃飯,這些我都看在眼里。”
“爺爺和鄰居們的關系都很好,他還要我多向鄰居孩子學習,不能有少爺脾氣。”顏志淵說,當時,他們家地方寬敞,家里的客廳常常成為九三學社醫學院支部的活動場所,除了學習政治內容外,有時還會跳舞,后來他也加入了九三學社。
1956年9月,九三學社中央發出《關于加強對臺灣廣播宣傳工作的通知》,決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員參加對臺廣播。顏志淵回憶說,“爺爺等三位社員參加了廣播,臺灣有爺爺的老同事、老朋友,他精心準備廣播稿,反復推敲,他在廣播講話中介紹了自己創辦醫學院的經歷,呼吁臺胞及有志之士回到大陸來看看。我想當時爺爺內心一定對祖國繁榮發展充滿信心。”
在顏志淵看來,顏福慶最重要的精神品質在于愛國、為民、無私奉獻。
“我今年79歲了,到了這把年紀退而不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做一點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現在還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顧問、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史室顧問、復旦大學檔案館聯絡員等職。”顏志淵說,“我要向爺爺學習,他70多歲時還在醫學院擔任院長,也沒退休。”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統戰文化周開幕活動中,顏志淵與陳望道之孫陳曉帆、陶行知曾孫陶侃、榮毅仁侄女榮智豐深情朗誦《與統戰先輩的時空對話》。顏志淵受訪時表示,弘揚大團結精神,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聽黨話,跟黨走,全心向黨。“作為統戰先輩的后人,我在幸福中找到了愛的歸宿,要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