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黎6月7日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時間6月6日表示,該組織將舉辦為神經技術行業制定倫理框架的全球對話。相關國際會議將于7月13日在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召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表示,神經技術可以幫助人類解決許多健康問題,但它也可能觸及并操控大腦結構,生成與我們的身份、情感相關的信息。它可能威脅到我們的人格尊嚴權、思想自由權、隱私權。我們急需在全球層面為神經技術行業建立共同的倫理框架,教科文組織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完成了這項工作。
將于7月13日舉行的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將探索神經技術在解決難治性神經系統和精神障礙問題上的巨大潛力,并應對它給人權和基本自由構成的威脅。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級官員、決策者、民間社會組織、學者和私營部門代表將參與對話。
對話將得到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IBC)支持,該委員會發布了《神經技術倫理問題》報告。教科文組織開展的研究還首次全面概括了神經技術領域全貌、創新、全球主要參與者和主要趨勢。
對話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更好地理解與神經技術治理相關的倫理問題,為制定倫理框架做準備。該框架將由教科文組織的193個會員國審議并投票表決。有關程序將遵循類似于教科文組織為人類基因組(1997年)、人類基因數據(2003年)和人工智能(2021年)建立全球倫理框架的方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有關最新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其構成的風險,這些都證實了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人工智能倫理全球標準的有效性和及時性。神經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將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教科文組織的人工智能標準業已指出這一問題。
全球每8人中就有1個患有精神或神經障礙,相關治療費用占到發達國家總醫療支出的三分之一,在中低收入國家也成為日益沉重的負擔。到2050年,60歲以上人口預計將翻番,達到21億,相關醫療支出亦將持續增長。神經技術有降低癲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中風等神經系統障礙導致的死亡和殘障的巨大潛力。
目前,50%的神經技術公司位于美國,35%位于歐洲和英國。由于神經技術可能引領新一代的“超級人類”,這將進一步擴大國家之間在教育、技能和財富方面的差距,使擁有最先進技術的人獲得不公平的優勢。(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