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不能只聚焦病情 療愈身心同樣重要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陳鋆、鄒進超)淋巴瘤、乳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白血病、婦科腫瘤……被這些腫瘤盯上后,該如何走好抗癌之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腫名醫團”楊安奎、黃慧強、牟永告、李俊東、唐軍、梁洋六位教授聯袂為市民支招。
淋巴瘤:病情好轉不可掉以輕心
黃慧強教授、主任醫師:對于復雜的淋巴瘤患者,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患者和醫生共同制定計劃并嚴格執行。首先是確診和分期,需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評估,根據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此外,患者需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化療、放療或免疫治療,同時注意飲食、休息和心理疏導等方面,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另外,患者需要定期復查。
預后良好的患者首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是定期復查和隨訪,即使病情好轉也不能掉以輕心。
甲狀腺癌:治療要打“組合拳”
頭頸科主任楊安奎教授、主任醫師:不是所有甲狀腺癌都是“懶癌”。對于甲狀腺髓樣癌、未分化癌等惡性度較高的甲狀腺癌亞型,除了手術外,我們還要打好靶向治療、化療、放療等治療“組合拳”。甲狀腺髓樣癌術后除了常規的超聲、CT等檢查手段,還可以通過抽血查降鈣素這一特異性腫瘤標志物來監測腫瘤是否復發、轉移。甲狀腺乳頭狀癌和濾泡癌發生遠處轉移時,如果原發腫瘤有手術指征,建議切除原發腫瘤、清掃頸部淋巴結后進行碘131治療。如果原發腫瘤無法手術,或碘131治療無效,則可以選擇靶向治療。甲狀腺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出現遠處轉移時,可以選擇靶向治療。
卵巢癌:多吃三類食物有助預防
婦科主任李俊東教授、主任醫師:乳腺癌患者如果有家族性遺傳特質的或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合并卵巢癌的風險會升高;沒有基因突變者,合并卵巢癌的風險與普通人群相當。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如果直系親屬里出現了兩個患者,最好檢測是否攜帶易引起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CA基因突變。
有基因突變則建議3~6個月就到醫院隨訪一次,或者在完成生育后做預防性切除。具有高危因素如年齡>50歲,未婚或晚婚、不育或少育、不哺乳者,使用促排卵藥物的不孕者,常吃高動物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飲食者,應該重視篩查和定期檢查。此外,多吃蔬菜、維生素及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可以減少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
腦膠質瘤:不能證明與腦外傷有關
神經外科主任牟永告主任醫師:目前確有個案報道頭部受過外傷的人后續患有膠質瘤,但并沒有權威的流行病學證據能夠表明兩者具有因果相關性。膠質瘤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也是罕見的。一般不會向中樞神經系統外轉移。復發患者積極接受手術、再程放療、二線化療、電場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仍有機會獲得長期生存。
白血病:中老年人預防做好這幾件事
血液腫瘤科主任梁洋主任醫師: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容易在中老年人群發生的惡性血液疾病。預防應做好這幾件事:1.常規防癌體檢,年齡超過40歲,應該每年到正規醫院進行防癌體檢。2.提高自身免疫力:可通過慢跑、走路、太極拳等,增強抗病能力。3.要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4.避免接觸放射性物質和化學物品。5.補充高蛋白飲食,吃富含維生素和鐵的物質。6.可以在中醫醫生專業指導下,適當使用中藥養生。
乳腺癌:療愈身心,不能只針對病情
乳腺科副主任唐軍教授、主任醫師:乳腺癌的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得到徹底治愈。但乳腺癌患者往往心理壓力較大,醫生要重視幫助患者實現快速的心理狀態恢復,建議從三點入手:第一,對患者直言相告,患了腫瘤并不是絕路,乳腺癌治愈的希望很大,70%~80%的患者能夠得到治愈。第二,治療不僅僅是醫護的工作,更需要患者和家庭成員的一同參與。第三,要幫助患者全方位考慮治療及相關的問題。不僅僅是手術、放療和化療,還有家庭、工作,甚至生育,醫生要提供合理建議。
(廣州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