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成了幸福事業
文旅成了幸福事業(俠客島·兩會觀察)
前兩天,我采訪一位政協委員時,她介紹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春節期間,她所在的劇團到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演出,演到哪兒,一群90后、00后戲迷就追到哪兒。他們白天游玩,晚上看戲,和戲劇一起過大年。
演出的地點,既有城市劇場,也有田間地頭,有時候舞臺就搭在廣場上,臺下座無虛席。“很多觀眾下午3點就來占座,一直等到晚上8點開場。幕布拉開的一瞬間,真是人山人海的感覺。”她說得動容。
這位政協委員講述的故事,是戲劇與觀眾“雙向奔赴”的生動寫照,彰顯著新時代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
過去一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生機勃勃、氣象萬千。電影市場紅紅火火,熱門演出一票難求,博物館、美術館觀眾如云,“村超”“村晚”活力四射,文旅融合持續上新,“新中式”成為頂流……
數據更直觀。龍年春節假期,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全國電影票房80.16億元,觀影人次1.63億,創造同檔期新紀錄;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1.63萬場,同比增長52.1%;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出游人次和出游總花費均創新高。
“熱辣滾燙”的數字背后,是大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故事的喜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自信,是代表委員們提到的一個高頻詞。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有人大代表說,中國國力強盛、國際地位提升,激發了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有政協委員說,要站在今天的節點上去回望歷史,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當代的語言和審美,建立起古與今的勾連,讓傳統與時代對話。
讓文化活起來,不僅需要新思路、新技術,更需要“新力量”。不少代表委員提到,“Z世代”的文化自信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們對傳統文化有別樣的理解和熱愛。
一位從事電影行業的政協委員舉例說,年輕電影人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了解生活,了解觀眾,是中國電影得到觀眾廣泛認可的重要因素。一位深耕戲劇領域多年的政協委員說,當下不僅要把戲唱好、功練好,還要用心培養年輕觀眾,“給大家一個理由進劇場”。
采訪中,有位政協委員告訴我,去年他去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旅游,這是一個幾萬人口的邊境縣城,但到了晚上,縣城里燈火通明,旅店、餐館、茶吧爆滿,人們來自天南地北,品美食、唱民歌,體驗當地風土人情。
他笑著說:“看,文旅成了幸福事業!”
霄芮/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