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怎樣將19%“擺在突出位置”

      發布時間:2024-03-07 14:5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拿著自己今年的一份提案,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畢井泉給記者講了一道簡單的算術題:2023年,中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提高到66.2%,按戶籍人口計算則是47%,二者相差19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曾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書記的畢井泉,為這19%的人群做了不少“市場調研”。他按照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的部署,帶領調研組開展了“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專題調研。

        3月5日開始提交全國人大代表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包括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讓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3月6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有序推進這部分人群市民化是城鎮化的首要任務。

        畢井泉建議,以住房保障為核心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現在我們一方面房地產過剩,另一方面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沒有住房。”他指出。

        他的一條具體建議是——把有穩定工作的已婚農民工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他說,房屋總價超過普通農民工家庭年收入10倍的少數特大城市,要把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從事家政、餐飲、環衛、外賣服務等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此外,增加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給,比如,可以收購爛尾樓或空置的商業樓盤,改造為保障性住房。

        畢井泉說:“有房子住,把老婆孩子接來,像個家了,才留得住人。”

        “農民進了城以后,他待得住、生活得下去才行。”另一位參與調研的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局長寧吉喆也參加了這一主題的調研。3月5日,在政協經濟界別小組會上,寧吉喆談到了那次調研。他認為,這次調查研究得比較深入,聚焦了現實問題。

        “為國履職,為民盡責。”他們最終形成的《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調研報告》。

        建議300萬人口以上城市放寬落戶限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上海公司董事長陳力記得,在去年一次歷時4天的調研中,畢井泉反復在講的就是“安居樂業”。

        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課題,陳力參加了兩次調研。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這個題目太重要了。”

        委員們走訪了重慶8個區、河南3個市13個區縣,看了39家單位,包括職業培訓學校、公租房社區、企業和政務大廳,還與地方政府、農民工代表開了好幾次座談會。

        在鄭州一處水庫施工現場,畢井泉就地和農民工聊工資、住房、子女就學、職業培訓,他最關心這個群體在城市里的“安居”問題。

        在中國移動洛陽呼叫中心,陳力也和他的“小同事”聊了起來。他注意到,“那個年輕人雖然沒落戶,但生活在城市里,歸屬感很強”。洛陽呼叫中心的很多員工來自農村,但遠程服務擁有2500多萬人口的上海。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光是指農民離開農村和農業生產,到城鎮生活居住的過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要讓他們在社會身份、權利、公共服務等方面實現和城鎮居民等同化。這句話出現在重要的官方文件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

        近年來,不同的力量在拉動著這條水平線。比如,戶籍制度持續發力,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了落戶限制。

        對此,畢井泉今年在提案中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放寬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限制”。他認為,300萬以下人口城市放開落戶的規定,要繼續落實好。與此同時,300萬以上人口大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限制,也要放寬。如果以50平方米住房來計算,城市房屋總價不高于當地農民工家庭年收入8-10倍的城市,都可以放開落戶限制,允許購買房屋的農業轉移人口就地落戶。

        理解“19%”,要實事求是

        陳力覺得,理解那“19%”,要看具體情況,這是他在調研中的一個感受。

        在重慶和河南一些地區,他了解到,當地的農業轉移人口主要是“本地人”,從鄉村流動到市區或省會城市,離家不遠。有些人主觀上希望保留農村戶口,享受的公共服務也與市民沒有顯著差別,他們的落戶需求不高。

        但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特大型城市,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陳力也給記者講了一道算術題:上海2500萬常住人口,有戶口的不到一半,另外1000多萬人,來自全國各地。待久了,很多人更想留下來,沒有戶口,買車買房,小孩上學,確實會遇到麻煩。

        在他看來,一個人,無論是不是農業人口,年輕時來到一座城市,想融入這座城市,把家建在這里,找到歸屬感,“經歷著一樣的故事”。他也認為,要解決好那“19%”的問題。

        陳振就在這個數字里面。他屬龍,今年36歲,出生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的一個村莊。2006年,他剛成年,就到北京工作,當過保安,做過房產銷售,如今是一名快遞員。

        這些年他結了婚,有了娃,妻子是同事,孩子在老家,父母仍在務農。

        在北京生活16年之后,陳振說,“我沒感覺到我不是這里的人”。他經歷了這座城市的擴大,感受過奧運會的歡騰。他適應這里的季節,熟悉大街小巷,還擁有很多朋友。去醫院看病他也沒覺得麻煩,因為“有社保”。

        他從不想離開北京,但又不得不想,買不起房子,老了怎么辦?他和一起出來打工的弟弟都在老家的縣城買了房,“是條退路”。

        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人口轉移的故事。在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畢井泉曾發言談過陳振這一群體遇到的問題:人口在千萬以上、房價過高的特大城市,農業轉移人口的居住問題突出。

        在去年的調研中,畢井泉了解到,春節過后一些農村地區離婚率較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進城務工、長時間分居的夫妻過年時才返鄉重聚,容易爆發矛盾。他還非常留意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新聞,關注他們的成長,希望推動“孩子到父母身邊去生活”。

        “我們得從他們的角度來考慮這些事情。”畢井泉說,“也要從社會的層面去考慮。”

        陳力也建議,適當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以外的落戶限制,精簡落戶積分項目,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這個“全”,是要把那“19%”覆蓋到,包括讓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根治農民工欠薪問題、保障農民工擁有社會保險,以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城鎮常住人口納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圍。

        “轉移”不是戶籍的簡單遷移,也不是人口的自然流動

        去重慶調研時,陳力和外賣員、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都座談過,他覺得“這種職業的可替代性比較高,流動性大”,歸屬感比較低。而在一家模具廠,他發現,由于企業對工人的技術能力要求很高,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農村戶口的工人流動性不大,很多人彼此相處多年,對企業和城市的歸屬感都很強。

        這個發現促使他思考,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除了社會保障逐步跟上,國家還應該從產業布局層面有所考慮。有了政策的正向激勵,為農業轉移人口穩定性付出的成本就會低一些。

        “我們有制度優勢,不光靠市場因素,還可以由政府對年輕人進行引導,讓他(們)在達到工作年齡之前,有目標地進行學習儲備。”陳力說。“咱們給小孩選工作,除了興趣愛好,還要考慮國家的長遠布局。”

        畢井泉也指出,需要大力發展制造業,鼓勵發明創新,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更多在城市就業的機會。

        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一直在“服務”著國家的布局。有人說,1979年的蛇口工業園,是第一代農民工群體打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根“地樁”。

        在畢井泉看來,這些城市的建設者老去了,很多已退不回曾經的家鄉。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有些就在城市里長大,不能讓他們因為“出身”的問題,覺得這座城市“不屬于我”。

        “其實,我們的城市發展離不開他們。”畢井泉對記者說。

        陳力指出,除了與本地人共同建設城市,農業轉移人口的到來也拉動了城市住房、教育、養老、醫療和休閑娛樂方面的需求,拉動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通過新的消費與投資釋放出更大的內需潛力,使城市更加繁榮。

        2022年,上海暴發新冠疫情期間,快遞員陳振曾去“支援”。當他把生活必需品一件件送到人們手里時,“特別有成就感”。上海一解封,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北京,“趕緊回家”。

        到2025年,還將有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陳力說,他們的市民化,不是戶籍的簡單遷移,也不是人口的自然流動,需要有一套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支撐這個群體從農村到城市生活場景的轉換。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步伐,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當被問到要不要接父母來北京時,陳振笑了。他說,老家村子如今挺好,建得漂漂亮亮,啥都有,看病也方便。他邀請過,可老人不樂意來,覺得“還是家里舒服”。但他更希望留在自己奮斗著的北京,對他而言,這座城市除了“能掙點錢”以外,更具有“家”的意義。

        不僅僅是調研,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盡管過去了大半年,陳力對調研中的一些片段還印象深刻。

        他記得走進重慶的一處安居房社區,驚嘆于它的龐大。還有一次,他和一位民營企業家交流,因為所在行業不同,對方聊到企業的季節性、用工規律等,令他覺得“豐富了我的想法”。一位來自住建部門的政協委員,是房地產專家,說起全國的安居房,哪里做得好,哪里推得早,好像“心里有本賬”,非常清楚。

        陳力說,調研是政協委員們深入社會、互相溝通的機會;同時,因為這是全國政協組織的課題,“能讓我提高政治站位看問題”。

        他表示,當前中國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些無法“一蹴而就”。比如戶籍轉移限制、市民化公共成本高、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進展緩慢等。

        “我們不能僅僅是調研,更重要的是努力研究如何解決問題。”畢井泉說。

        作為曾經的“政府官員”、如今的“政協委員”,畢井泉履職往往會同時考慮兩個角度。政府部門在第一線,思考的是“是否具備條件做”;政協委員則更多從專業出發,思考“應該如何做”。在他看來,政協委員提建議要更有建設性、可行性,能提到“關鍵點”上。

        他習慣在說“農民工”時加上“兄弟”二字。當年恢復高考,他考入北大經濟系前,曾在家鄉勞動,對土地很有感情。

        2020年,自然資源部等7部門明確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依法由城鎮戶籍子女繼承。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要不要保留農村的宅基地?當被問到這個問題,畢井泉的建議是:“全憑自愿!讓農民工有個選擇。”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秦珍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一二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级毛片| 坤廷play水管| 久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精品videosex极品| 可播放的欧美男男videos| 国产精品亚洲自在线播放页码| 处破之轻点好疼十八分钟| 中文字幕在线色| 黄瓜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片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短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 2022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 小小的日本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版 | 亚洲另类第一页| 狠狠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v片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日本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尹人香蕉网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