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特色民俗 感受田園風光 云南的這個“幸福村”吸引游客紛紛打卡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村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新農人”。“新農人”與人們印象中傳統農民的形象大相徑庭。從傳統農業到數字農業、從電商直播到鄉村旅游、從蔬菜大棚到就業工廠……處處都有“新農人”的忙碌身影。“新農人”為農業注入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業態,也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司莫拉佤族村:“幸福村”里的新生活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云南省騰沖市清水鎮,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司莫拉”在佤語中意為“幸福的地方”。由于歷史原因,加之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這個村落中的一些人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2016年,依托佤族特色和田園風光,司莫拉開始發展鄉村旅游,逐步擺脫了貧窮。2017年,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現在,將近5年過去了,這個西南邊地的佤寨發生了哪些變化?鄉親們過上了什么樣的新生活?他們正在忙些什么?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到司莫拉佤族村去看一看。
這幾天,正是當地油菜花盛開的時節。每天,司莫拉佤族村都會迎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感受田園生活、體驗民俗文化。
正在給游客講解的趙穎,今年只有22歲,她是去年回到家鄉從事講解員工作的。土生土長的她,給游客講解家鄉的變化時總是特別自豪。
2016年,依托佤族特色和田園風光,司莫拉開始發展鄉村旅游,逐步擺脫了貧窮。2020年6月,村里專門成立了一個旅游專業合作社,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很多原本在外面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到村里,干起了保潔員、講解員、引導員等工作。
趙穎的母親羅愛艷,是村里最早的一批講解員,因為村里的旅游越來越火,游客越來越多,2022年,看到商機的羅愛艷跟丈夫商量后,把家里新建的二層小樓改造成了民宿,工作之余,她還學會了通過手機互聯網平臺為民宿接單。去年一年,全家的年收入就達到十三四萬元。
羅愛艷還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去年,她辭去講解員工作,應聘成為村里幸福咖啡屋的咖啡師,不僅學做咖啡,還研究咖啡,遇到喜歡咖啡的游客,她就向游客介紹咖啡豆的產地、風味,她利用當地特產,琢磨出的玫瑰拿鐵也深受游客的青睞。現在,像羅愛艷家這樣,每個人都在忙各自喜歡的工作的還有不少。
在司莫拉佤族村,幸福咖啡館、佤族文化民俗館、農耕文化觀光區,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給村子引入新業態,村子里如今農家小院錯落有致、5G網絡整村覆蓋。2021年12月,司莫拉還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司莫拉佤族村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集體經濟收入超過8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2萬元。
春節前,司莫拉旅游專業合作社還向61戶家庭發放分紅資金30多萬元,這也是合作社成立后連續4年向村民分紅。
鄉村旅游要長遠發展,還需要注入更多新活力。春節一過,村里就組織返村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大家圍繞鄉村旅游積極建言獻策。
群策群力發展鄉村旅游,司莫拉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司莫拉佤族村村民 幸福咖啡館咖啡師 羅愛艷:我們寨子里面游客來了,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每天接觸的人、接觸的事都是新鮮的,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幸福。(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