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發出更環保牛仔藍染色法 對環境影響最多降低92%
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項可持續性研究發現,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牛仔藍染色新方法,或能降低生產藍色牛仔布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論文作者指出,新方法或讓藍色牛仔染色對環境的影響最多降低92%,并能防止牛仔布廠工人對有害化學物質的暴露,而且成本只有適度的增加。
該論文介紹,生產藍色牛仔布是一項數十億美元的產業,目前使用的染料為靛藍(indigo),當前只有這種分子能產生藍色牛仔布的獨特顏色。這個過程會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使用大量有毒化學物質,導致環境污染,傷害紡織工人和當地社區的健康。靛苷(indican)是靛藍的無色前體,由于無需使用有毒化學物質,而且靛苷能在紡紗上直接變成靛藍,因而是一種更環保的牛仔布染料。不過,應用這種方法需要能量產靛苷的技術。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丹麥技術大學Ditte Hededam Welner和Katrine Qvortrup與同事及合作者一起,通過工程改造得到了吲哚糖基轉移酶的一個改進版,這種酶發現于能產生靛藍的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中,能經濟地生產工業規模的靛苷。他們還演示了經濟上可行、傷害性低的染色工藝,這些工藝能將靛苷變成靛藍染上牛仔布,其中一種工藝使用酶和一個光驅動的方法。對于后者而言,不同的光源被證明有助于在有布料的溶液里給牛仔布染色,這些光源包括節能LED、自然光,甚至是一個家用燈泡。
論文作者指出,光驅動的染色方式有望將藍色牛仔染色對環境的影響減少73%,而酶染色法能減少92%。根據市場分析,牛仔褲每年交易量在40億條,這些方法或能減少有毒廢物的產生,讓全球年二氧化碳排放減少350萬噸。
他們總結稱,最新研發的環保牛仔藍染色法,其降低環境影響或推動西方牛仔市場的本地化生產,這或能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和紡織業的可持續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專家:西湖龍井茶集中采摘或推遲,品質將提升
- 瓣瓣同心丨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三界碑”下看變遷
- 國家郵政局:堅決整治農村快遞服務違規收費行為
- 2023年檢察機關共辦理安全生產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7萬多件
- 最高檢:指導各地關注解決社區團購、直播帶貨、醫美行業虛假宣傳等領域公益損害新問題
- 檢察機關積極破解生態環境領域新類型公益損害難題
- “創”領京津冀丨高校“強引擎”賦能科創人才加速聚集
- 2023年檢察機關共辦理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未成年人、軍人等特定群體利益保護案件2252件
- 最高檢、省級院2023年共直接自辦公益訴訟案件121件
- 民航局發布《民用微輕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運行識別最低性能要求(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