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邁入“2萬億俱樂部” 檢察機關如何當好“護航者”?
中新網杭州2月4日電 題:杭州邁入“2萬億俱樂部” 檢察機關如何當好“護航者”?
記者 柴燕菲 趙曄嬌 郭其鈺
“對于市場主體來說,最需要的訴求是什么?”
“法治。”面對中新網記者的提問,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葉偉忠脫口而出。他坦言,企業不需要額外的照顧,更想要公平的營商環境。
2023年,杭州GDP為20059億元,首次躋身“2萬億俱樂部”。某種程度上,拼經濟就是拼營商環境。如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牢固的基礎、持久的動力、公平公正的環境,司法保護是最后一道防線。
葉偉忠接受中新網專訪時介紹,去年來檢察機關以“887”(“幫幫企”)系列行動為抓手,依法能動履職、維護經濟秩序、強化法律監督,持續打造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剛需匹配的法治產品,激活“企業細胞”、孕育“法治沃土”。
依法能動履職與審慎善意并重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對涉企案件的辦理往往面臨矛盾:如果構罪即訴、一訴了之,可能會造成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如果簡單從輕處理,可能導致企業“帶病”運行,也有失法律公正。
“對此我們保持理性謙抑,釋放司法善意,既堅守法治底線,又優化辦案方式,最大限度限縮司法辦案的負面效應。”葉偉忠表示。
杭州某網絡科技公司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納稅超億元,擁有多項國家專利。幾年前該公司發現某業務板塊中部分代理商可能存在發布違法信息的情形,但為提升公司經營業績,相關負責人規避查處。案發后,公司第一時間下架相關業務,并主動退出1350萬元非法獲利。
“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我們多次實地走訪企業,發現其作為一家成長型科技企業,規模發展迅速,且公司在停止違法行為后業績穩中向好。”該案承辦檢察官、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裘少波表示,該公司管理層涉案人員眾多,如果簡單地就案辦案,可能企業就會倒閉,眾多人員將會失業。
為最大限度挽救企業,西湖區檢察院將涉案企業合規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起訴制度融合推進,督促企業重新審視經營流程和機制漏洞。合規考察期滿后,檢察機關依法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
“防止辦理一個案件,垮掉一個企業,下崗一批職工”,是近年來杭州檢察機關一以貫之的立場。
葉偉忠介紹,杭州檢察機關針對不同行業、規模和罪名的涉案企業“量身定制”合規方案,讓“帶病”企業經過合規建設“換羽新生”。其中重點強化順應杭州發展特質的知識產權創新保護、數據安全保障等領域合規管理體系建設。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杭州檢察機關對整改合格的17家涉案企業34名責任人員依法作出寬緩處理,推動“法治元素”成為企業“發展要素”。
維護經濟秩序與創新活力并行
如何更實更優保護市場主體?杭州檢察機關“內外兼修”,一方面依法打擊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各類犯罪,另一方面積極回應企業法治需求。
為了讓企業心聲和訴求直達檢察機關,去年來,一個個“檢察e站”在杭州各地落地生根。
這是一個面向群眾、基層、企業等多元群體建立的,集法律監督線索舉報、群眾控告申訴、涉企法律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檢察服務平臺。通過“線上小程序+線下小站點”雙線推進模式,旨在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侵權公司利用員工在我公司任職期間掌握的技術信息,銷售與我公司高度相似的產品。”去年,杭州市錢塘區一家研發生產新材料的民營科技企業創始人通過“營商環境檢察e站”反映,侵權公司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給該企業造成了數億元經濟損失,影響企業創新發展。
由于該案涉及知識產權領域,專業性強、涉案金額大,錢塘區檢察院引入專家參與辦案,破解商業秘密密點認定與侵權數額認定難題。
“我們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兩家企業在當地發展良好,倒閉哪家都很可惜,最好都能保住。”錢塘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鄭琴芳介紹,檢察機關推動雙方和解,侵權公司簽署競業禁止協議并提前數月退出侵權業務領域,被侵權公司除挽回損失3000萬元外,市場占有率也從30%提高至45%。
“檢察機關變更強制措施讓我盡快回到公司,我為自己和公司高管安排了三年的法治教育,公司也積極轉型,新產品陸續投產,希望能重新起航。”侵權公司負責人表示企業目前已走上發展正軌。
為當好企業健康發展的“老娘舅”,杭州檢察機關還在桐廬掛牌成立首家集投訴監督、企業合規、社會治理等職能于一體的營商環境監督和服務中心。
“記得中心成立不久就有兩位從廣交會回來的企業經營主找到我們,希望為企業量身定制‘合規套餐’,對企業經營、用工等方面進行風險防范提示。”桐廬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張鑫玲介紹,除預防性合規,該中心還同步開展涉案企業合規,以“雙合規”模式擴大企業服務面。
以試點設立營商環境監督服務中心為契機,杭州進一步做實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本地民營企業和外地民營企業、大中型民營企業和小微型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依法平等保護。
強化法律監督與厚愛支持并舉
知其源,識其旨,還需懂其法。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如何提升法律監督質效?數字之城杭州方向清晰——深化數字賦能監督。
“我們將數字檢察作為法律監督手段的革命。如大數據法律監督突破‘人找案’傳統模式,形成數據支撐‘案找人’能級跨越。”葉偉忠解釋說。
具體實踐中,檢察機關在辦理個案的基礎上,通過收集數據,分析、碰撞、挖掘發現治理漏洞或監督線索,推動辦案模式從“個案為主、數量驅動”向“類案為主、數據賦能”轉變。
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檢察院在辦案中發現,王某因身份信息被冒用而被限制高消費;朱某某通過購買、借用他人身份信息登記注冊26家公司騙取各類獎金、補貼近百萬……看似獨立的案件,卻指向了共同的問題。
拱墅區檢察院按圖索驥梳理類案,依托數智監督云平臺排查出涉案空殼公司220家。后通過建立空殼公司失管及立案監督模型,在浙江省內排摸涉空殼公司線索8000余件,監督刑事立案213件341人,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市場監管部門清理問題公司3000余家。
“這么多空殼公司存在于市場中勢必會造成劣幣驅除良幣,大數據監督模型能夠通過數據的不斷更新使這一現象得到長效久治,為市場主體創造一個更加良性有序的發展環境。”杭州市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副主任陳曉麒分析說。
目前,杭州檢察機關已統籌推進空殼公司、非法改裝貨車、危險廢物處置等35個領域177項有效算法模型,產出線索4萬余條,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葉偉忠表示,杭州檢察機關將圍繞“887”(“幫幫企”)系列行動,在打擊民營企業內部貪腐、服務保障跨境貿易、規范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等領域,全面搭建涉案企業權利保障“綠色通道”,織密執法司法聯動“護企網絡”,將檢察專業化服務“產品線”延伸到參與社會治理的“市場檢察”和“司法文明”兩大高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