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運新風景:港澳車北上
1月29日,“港車北上”第十九輪電腦抽簽遞交申請開始接受登記。自“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以來,截至今年1月16日,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已累計驗放“北上”的香港、澳門單牌車150萬輛次。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春運,港澳同胞北上內地團聚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春運新特色。
新一輪申請開始
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港車北上”第十九輪電腦抽簽遞交申請于1月29日上午10時至2月1日23時59分接受登記,并于2月2日公布抽簽結果。符合資格的“港車北上”申請人可通過指定網站登記電腦抽簽。中簽者須按電腦系統隨機分配的日期于指定時間內遞交“港車北上”的申請。
以往,香港、澳門居民入出內地主要依托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居民可駕駛粵港兩地車牌車輛往來廣東,但后者申請門檻高,須滿足投資納稅條件。“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后,兩地居民可自駕私家車進入廣東,大大便利了探親旅行、商務活動。
據拱北海關統計,自“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以來,截至今年1月16日,該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已累計驗放“北上”的香港、澳門單牌車150萬輛次。目前,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日均進出境客車9000輛次至1萬輛次,周末和節假日達1.6萬輛次,其中“北上”港澳單牌車占比50%—60%。
“雙向奔赴”
自2023年2月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開始,港澳游客北上的熱潮便持續至今。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數據顯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30日,該站共查驗出入境人員1.64億人次、日均45.07萬人次;入境人員超8000萬人次、日均超22萬人次,其中香港居民占比最大。
與此同時,香港旅游發展局于1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訪港旅客初步數字為3400萬人次,全年以內地旅客占比最高,達到近八成。從數據上看,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雙向奔赴”。鐵路部門數據顯示,2023年截至12月30日,深圳鐵路發往香港西九龍站旅客共547.5萬人次,香港發往深圳515.6萬人次。
在港澳同胞的“北上”熱潮中,消費是其中的主流。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蘋果手機App十大熱門排行榜中,超過一半與內地生活相關,除了上述App,還有鐵路12306、支付寶等應用,一到節假日,內地App下載量飆升。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中銀信用卡(國際)副總經理林敏儀表示,2023年前5個月,持有中銀信用卡的香港客戶于內地的零售交易金額同比上升了逾八成,消費主要集中于深圳及廣州的百貨及餐飲類別。
今年春運,港澳同胞北上內地團聚也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春運的特色。隨著“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等政策實行,港珠澳大橋通行車流量持續增長,屢創新高。“澳車北上”“港車北上”通關量突破第一個50萬輛次用時7個多月,第二個50萬輛次用時3個多月,第三個50萬輛次用時僅2個多月。據了解,為了做好2024年春節港澳自駕來粵出行保障,保障大橋及口岸車輛通行順暢有序,有關各方加強人力保障,優化機制,強化預案演練,將把所有閘口應開盡開,提高通行效率。
投資消費均受益
據香港媒體報道,隨著“港澳車北上”政策相繼落地,粵港澳大灣區軟硬件進一步聯通,為港澳居民“北上”消費、游玩提供了更多便利性條件,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基于此,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港澳居民能夠充分利用大灣區的產業鏈優勢、創新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腹地,實現“深圳創業,香港生活”等模式,利用港澳的國際化環境進行研發設計、品牌塑造,同時利用內地城市的制造基地和龐大消費市場開展業務。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也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港澳的專業人才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到內地的就業和創業活動中,不僅為內地帶來了更豐富的人力資源,也促進了技術和知識的跨境流動。同時,港澳同胞在內地的就業和創業經歷,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內地市場和文化,從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除就業創業外,未來,投資、消費等方面均可能從中獲得更多助力。在消費方面,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港澳同胞“北上”的增加將促進內地旅游業、服務業和零售業的發展,同時將有助于推動內地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有助于促進內地的經濟轉型和升級,提升內地的產業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在投資方面,余豐慧認為,“一小時生活圈”意味著更低的時間成本和更高的經濟效率,有利于港澳投資者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將更多資金投入灣區內的房地產、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領域,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對于今年港澳同胞“北上”的情況,余豐慧預測,會有更多的港澳居民因生活圈的便利而選擇在內地發展事業、安家置業。“這一趨勢將進一步刺激內地消費市場的活力,尤其是高端服務消費、文化娛樂消費及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增長;同時,也將吸引更多的港澳資本流入,加大對內地產業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在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先進制造業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投資布局。此外,隨著大灣區內部資源整合和協同效應增強,預期將催生出更多的跨地域合作項目和創新型商業模式。”余豐慧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冉黎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