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藥,為啥實體藥店比網店貴不少?
同樣的藥,為啥實體藥店比網店貴不少?
業內人士表示,有關部門應引導藥企根據消費者真實需求推薦藥品,讓他們在線下也能買到平價藥
本報北京1月29日電 (記者劉小燕)“1月21日,我感覺嗓子疼,就到小區附近一家連鎖藥店買藥,一盒150毫升的川貝枇杷膏和一瓶老姜黑糖就花了我72.5元。”今天,家住湖南省岳陽市的消費者方女士向《工人日報》記者反映,她發現實體店的藥比網店貴不少。
據方女士介紹,當時藥店柜臺上和商品外包裝上都沒有標明價格,店員也沒有主動介紹,她就直接拿去掃碼付款。后來,在她的追問下,店員才回答說,老姜黑糖的價格是42.5元。但記者在網上檢索發現,同樣的老姜黑糖在網上才賣28元左右。
“一瓶消炎藥接近50元,普通的板藍根20多元。其中,藥廠和中間環節的成本、藥店的利潤,普通消費者都很難知曉,信息差造成了藥價虛高。”近日,甘肅省蘭州市民吳先生對記者表示,相同廠商相同規格的消炎藥,在網絡平臺的售價為37元左右,吳先生在實體藥店購入時卻花了52元;同樣的板藍根顆粒,實體藥店售價為23元,線上藥店購入價格則在10元左右。
一名連鎖藥店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由于實體藥店的高成本和競爭壓力,導致藥品價格普遍高于線上平臺。實體藥店每個門店都有月銷量要求,其中保健品、名貴藥材的銷售情況會重點考核。“線上線下銷售都會計入門店月度銷售額,兩個渠道的業務并不沖突。但是線下銷售往往有更多向客戶推銷的機會,一些高毛利的藥品往往會被優先推薦。”
浙江省杭州市民小超向記者反映,她還遇到過線下購買平價藥被拒的情況。“家里的維生素C過期了,就在樓下藥店選購。店員推銷了一款有保健功效的維生素C,而且是打包銷售,一買就是好幾盒,大概要200元。”小超表示只想要幾元錢一瓶的維生素C,卻被告知需要出具醫生處方。
購藥未果的小超隨即上網搜索,發現該店在外賣平臺上就有2元一瓶的平價維生素C在銷售。“我當場就下單外賣,沒有遇到任何問題,包括沒有要求提供處方。”小超說。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藥品經營企業超過64萬家,10年間新增超20萬家。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市場規模快速增長,藥品零售行業集約化、集中化、規模化特征會愈發明顯。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有關部門應引導藥企瞄準消費者需求,根據他們的真實需求去推薦藥品,讓他們在線下也能買到平價藥。同時,藥店經營者應確保線上線下經營渠道和諧共存,滿足消費者不同情況下的需求。(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