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斗三十年:從“大有可為”到“大有作為”
中新社西安1月25日電 (楊英琦 張一辰) 為北斗一號衛星、北斗二號衛星研制全部有效載荷,為實現全球組網的30顆北斗三號衛星中的20顆衛星提供全部有效載荷……三十年間,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作為中國北斗導航衛星有效載荷總體設計與系統產品研制的核心單位,推動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源到無源、從區域到全球的三次跨越。
北斗一號啟新篇
1994年1月,北斗一號正式立項,中國開始建設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最早下達到西安分院的是3顆衛星的研制任務,西安分院承擔了衛星有效載荷系統和跟蹤子系統的技術攻關和產品研制工作,包括轉發器分系統、天線分系統及跟蹤子系統的研制。
從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到第四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奔赴太空,在4顆衛星的研制過程中,西安分院研制團隊在技術和系統集成上為后續任務進行了大量積累和儲備,為北斗二號衛星以及后續任務的工程實施打下基礎。
多技術突破助北斗再邁步
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的成功運行,使中國躍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與此同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區域組網、提供全球導航定位功能的戰略目標亟待實現。
2004年9月,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立項。西安分院承擔了北斗二號全部衛星導航分系統和天線分系統的研制任務。此前不久,該院先期安排的星載銣鐘、精密擴頻測距、導航信息處理等衛星有效載荷的研制相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彼時,作為中國新一代的導航系統,導航工程總體面臨著實現高精度指標難、提升抗干擾能力難等問題。對此,衛星有效載荷系統的技術相應面臨著以高穩星載原子鐘技術、星載精密測距技術、連續穩定的導航信號生成技術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的突破。
其中,銣原子鐘被業內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它提供的時間基準將直接影響導航衛星的功能和性能。經過多家單位聯合攻關并激烈競爭,西安分院研制團隊順利交付30余臺正樣星載銣鐘,實現在軌完美表現。
2007年4月,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入軌,衛星既完成了國產銣鐘和導航信號設計等有效載荷技術的在軌驗證,也完成了搶占頻率資源、探索軌道電磁環境和確立正樣狀態的重要任務。
2012年10月,中國北斗二號衛星導航星座建設完美收官,開始面向亞太地區提供衛星導航服務。
“北斗之網”覆蓋全球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30顆組網衛星組成,西安分院承擔了其中20顆衛星全部有效載荷以及全球短報文通信、搜救等增量載荷的研制任務。
2020年3月,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西安分院為該衛星提供了導航分系統、天線分系統、轉發器分系統等有效載荷產品,助力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迎來“賽點”。
同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它不僅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及導航、授時服務,并具有獨特的短報文通信功能。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后,西安分院研制的星載銣原子鐘實現了300萬年差一秒的精度,導航服務能力處于世界先進水平。2023年,3顆北斗三號補網衛星相繼發射,西安分院參與了全部有效載荷的研制任務。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曾贊西安分院研制團隊將“大有可為”。歷經三十載歲月,西安分院與中國北斗均從“大有可為”一步步變成“大有作為”。未來,繼續建設更加融合、智能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之路,將永不止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