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爭取籌措財政資金超10億元 打造“藍色糧倉”
中新網南寧1月14日電(林浩 韋佳秀)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14日介紹,2023年,廣西爭取和籌措財政資金10.24億元(人民幣,下同),推進海洋牧場和漁港經濟區建設,推動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全力打造“藍色糧倉”。
廣西海域遼闊,漁業資源豐富,擁有海岸線1628.59公里,海域面積4.6萬平方千米。據介紹,廣西籌措財政資金3266萬元,支持實施漁業種業振興行動。全面開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全方位建立廣西漁業種質資源數據庫。加強廣西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提升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工作能力。設立10個種質資源活體分庫,收集保存63種資源活體共18.47萬尾(只)。
與此同時,廣西籌措財政資金2.08億元,加大智能化漁業設施機械應用力度。大力發展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主的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設施漁業,加快運用現代化漁業設施裝備,推廣智能信息技術在水產養殖、疾病防治、質量追溯方面的應用。2023年,全區新增標準化改造養殖池塘面積達1.52萬畝;陸基循環水養殖圓池規模達9922個,工廠化養殖車間水體達20.45萬立方米;設施漁業產量達210.94萬噸,產值達622.27億元,同比增長5.4%。
廣西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籌措財政資金5903萬元,支持建設一批設施裝備先進、綜合效益顯著的重力式深水網箱和桁架類大型網箱養殖基地,推動海水養殖從近海向深遠海發展。2023年,廣西新建重力式深水網箱46.74萬立方米。積極打造“人工魚礁+增殖放流+深遠海養殖+海域監管”的綜合立體化海洋牧場示范區,目前全區已創建欽州三娘灣海域等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共計投放魚礁42.56萬立方米,放流各類海洋水生生物苗種15億單位,切實提高示范區海域生物多樣性和漁業產量。
廣西著力推廣綠色生態養殖,實施最嚴格的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和內陸流域禁漁期制度。通過財政補貼、轉產就業等方式,保障漁民的經濟利益,有力推動近海漁船漁業資源養護等海洋生態保護政策的實施。2023年,全年禁漁漁船1.4萬艘,切實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籌措財政資金4000萬元,引導企業和漁戶開展增殖放流(放生)活動,向北部灣海域等重點海域江河放流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魚蝦類及人工繁育珍稀魚類苗種超8.3億尾,引入衛星跟蹤、環境DNA檢測等先進手段進行效果監測。
此外,廣西還積極創建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充分發揮漁業資源優勢,持續加大漁港建設投入,進一步升級設施設備,大力發展遠洋捕撈、深海和陸基養殖,形成穩產高效、競爭力強的優勢特色漁業產業集群。同時,突出漁港旅游資源特色,建設濱海漁旅融合發展帶,打造美麗漁港,形成了以捕撈、加工、銷售、餐飲、旅游為特色的海洋旅游產業品牌,每年接待游客超過400萬人次。
2023年7月,北海市銀海區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二批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試點名單,成功爭取中央資金2億元,支持智慧漁港、產業漁港等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推動港、產、城一體化,提升漁港現代化水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