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要更接地氣
一段時間以來,山東、河南等地圍繞城市發展戰略定位,通過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區域性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擴大文化產品有效供給等舉措,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務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管理運行機制不斷創新,服務體系和產業體系更加健全,設施網絡不斷完善,城鄉均等化、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供給主體日益多元化,服務形式日趨多樣化,文化產品逐漸豐富,文化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戶戶通、數字化建設和轉型、文化遺產保護、農家書屋建設等工程取得了很大進展。
盡管公共文化服務事業成效顯著,但由于長期以來底子薄、欠賬多,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相比,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效能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對此,要堅持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提高有效供給,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
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制度保障。與其他領域頂層設計和機制保障相比,我國文化立法仍然總量偏少、層次有待提升,政策仍需完善。尤其是規范和引導社會組織、互聯網、新媒體與自媒體的機制還存在較多盲點。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供更好制度保障。
加強合作治理,提升多元化供給。要注重通過政策法規和經濟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引導多元主體合作,增強法治保障,實施簡政放權改革、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企業改制、現代公司治理等,提升多元化市場經營主體建設。規范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層面下功夫,支持社會組織和相關企業在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等方面出謀劃策,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文化項目建設以及產品服務供給,兼顧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為穩定投資回報、吸引社會投資創造條件。還要打造有效的合作治理平臺,培育勝任現代合作治理事務的多元化主體,重點培養相關社會組織。
發揮好數字化文化服務的效能優勢。要發揮流動文化服務和數字文化服務機動靈活、輻射半徑大、低成本、見效快、親和性強等優勢,將其作為推進城鄉均等化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推動國家云和地方云、地方云和當地智慧城市平臺對接。統籌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推動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整合利用全國群眾文化活動資源,打造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優化資源結構,提升資源質量。加大微視頻、藝術慕課等數字資源建設力度。推動將相關文化資源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鼓勵公共文化機構與數字文化企業對接合作,大力發展基于5G等新技術應用的數字服務類型,拓寬數字文化服務應用場景,增強服務可及性。
李學迎
李學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