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推動“小紅薯”做成“大產業”
中新網廣州12月13日電 (記者 程景偉)廣東薯業全產業鏈合作大會近日在廣州舉行,同期進行廣東薯業全產業鏈綜合展。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廣東推動薯業全產業鏈提檔升級、加速高質量發展,把“小紅薯”做成“大產業”。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甘薯和馬鈴薯產量已分別達428萬噸和107萬噸。今年10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的《廣東甘薯產量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6年)》提出,到2026年力爭全省甘薯產量同比2022年提高20%。
廣東薯業如何再提產量,又如何實現從增產到增收的價值銜接?在推動薯業農產品商業化、構建現代農業市場體系方面,廣東“新招式”頻出。政策上,廣東出臺“薯六條”,積極推動薯業產業機械化、標準化、市場化;種植技術上,引入數字化管理,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以5G視頻監控、風光水傳感器、土壤監測傳感器等各項智能設備,實現馬鈴薯數字化監控、智能化生產;加工技術上,加強原料加工適宜性篩選、鮮薯儲藏保鮮、甘薯品質數據庫建設、多元化加工等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拓展薯業產業鏈,提升薯品附加值;發展模式上,采用反季補位、生態聯合的方式,進一步推廣薯類作物反季種植,同北方薯區形成“互補”,打造薯業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
“薯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棕會表示,要從人才、技術、裝備、鏈條市場和營養增效等方面著手,全方位謀劃推動薯產業多元化、集聚化發展,助力提升“廣薯”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廣東農業增收、農戶致富。
此次大會為“十大名薯品牌”頒牌,其中“火山一號”入選,該品種具備糖化速度快、商品率高、甜糯無絲、香氣濃郁等特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此次大會圓桌沙龍上,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室主任李小波稱,該院最新培育出馬鈴薯耐寒品種“粵薯1號”,可擴大廣東冬季種植范圍,將對廣東冬種馬鈴薯產業全面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在廣東,甘薯是水稻之外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數據顯示,近年來廣東甘薯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穩中有增,且品牌效應愈發顯現,全省有29個“粵字號”薯業品牌、3個薯類特優區、11個區域公用品牌,潭布番薯、五華高山紅薯、恩平馬鈴薯等薯類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成全國薯業“后起之秀”。
大會還公布了“十大薯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案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主導的“‘冬種馬鈴薯-鮮食玉米-中晚稻’三熟輪作高效栽培技術研發應用與推廣”、湛江市遂溪縣農業農村局主導的“‘稻稻薯’(早稻+晚稻+冬薯)高效產糧模式”等入選。
此外,廣東薯業全產業鏈綜合展展示47個甘薯品種;6組項目在大會期間進行了簽約。(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