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檢互認”為什么推進緩慢
前不久,陜西延安一名被初步診斷為甲狀腺癌的馮女士,帶著一系列檢查單趕赴北京就診。不料,接診醫生對著馮女士帶著的檢查結果,一樣不少地讓她又查了一次全套。如此大批量的重復檢查,引發了馮女士的不滿,報道刊發以后,也喚起了公眾對“醫檢互認”的期盼。
“醫檢互認”問題由來已久,重復檢查不但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經濟負擔,也讓患者消耗更多時間和精力,極大地破壞了患者的就醫感受。
為此,早在2006年2月,原衛生部就印發通知,要求醫療機構間要建立檢查互認的制度,不但包括檢驗結果互認,還包括檢查資料互認。2010年7月,原衛生部又印發了《關于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的通知》,對相關工作做了細化規定。到了2022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等部門又共同制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將相關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這樣的背景下,患者依然飽受重復檢查之苦,引發熱議也就不難理解了。
為什么一項工作從2006年推到現在,依然面臨這樣那樣的堵點呢?
首先在于醫療機構對這項工作的內生動力不足。醫改這么多年,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醫院的發展。那就是人員勞動回報太過低廉。雖然經過多次醫療價格調整,醫生的技術價值已經有了極大提升,但對比社會整體發展水平,還很少有醫院能通過掛號費讓醫生獲得體面收入。現在藥費加成沒有了,耗材加價也沒有了,醫生的勞動收入,或者說醫院的門診收入,主要就是依靠各項化驗檢查。尤其是在大醫院看病的患者,可能在其他醫院把各種檢查都做了不止一遍,如果這些檢驗全都互認了,這些大醫院的經濟狀況就會受到影響。
其次,人體的變化是持續的,很多病情的變化不可預測。因此一個檢查的時限性很難確定。對一個腦出血的患者,只要出現了生命體征變化,就需要進行頭顱CT檢查,以判斷出血變化,調整治療方案。血常規或者血生化更是可能每天都會變化。這確實給醫生的研判帶來變數。因此,醫生從內心里都更希望得到最新的檢查結果,這也是他們更愿意重復開檢查的重要原因。在報道中,也有專家建議,針對法律責任問題,相關部門應完善立法,并推行相應的責任分配機制。
此外,大醫院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醫院的檢查項目,有的時候查一個檢查也是查,查一堆檢查也是查,既然要查項目等結果,索性都來一遍。這也是有些醫生選擇那些可開可不開的檢查項目時的心理。
總之,“醫檢互認”雖然是優化醫療流程的重要手段,但仍存在不少堵點,需要完善互認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并努力提升醫療機構積極執行的熱情。就如藥品加成會引發醫院和部分醫生開大處方一樣,當檢驗收入成為醫院收入的重要來源,多開檢查就成為醫療行為中的一個選項。
善水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