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學習模式壁壘 解碼編程教育下有效學習路徑
“學會”不如“會學”,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都不缺“學會”知識的學生。但隨著教育理念和意識的轉變,家長愈發關注啟蒙知識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結合,積極地尋找科學學習方法。
少兒編程的學習作為近些年備受矚目的科學素養“開門能力”,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深度思考和創造性能力都有促進作用,老師不應只強調“效果外化”,讓家長馬上看到學習成果,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更注重方法和過程,將編程相關的知識、技能進行“內化”,幫助學生找到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打破傳統學習模式壁壘
從“灌輸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
編程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工智能發展下的產物,作為一門當代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新興學科,其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學習場景,全都在發生變化。
以往的傳統學習模式,以“灌輸式學習”為主,老師通過直播課、教科書、課堂講解為主,告訴學生答案,學生被動接收理論知識。現代學習要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壁壘,不僅包括知識理論學習,更涵蓋了創新思維、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等多個方面,關注以學生為主的重要性,注重課堂之外的學習。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有配套的實操課程,強調實操學習體驗的重要性。他認為,通過動手操作,在鞏固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實操課程也包含一些獨立設計的驗證性實驗,學生去參加課程活動,通過團體協作等形式,動手操作完成一個項目。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
動手實操,也是掌握編程技能、鍛煉思維的有效學習路徑。
此前,芝加哥大學與德保羅大學的科研人員聯合進行了一項關于實操學習的研究,探討實踐操作對大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完操作任務后,操作者的正確率達到了驚人的74.5%,而擔任觀察者的同伴僅有52.2%的正確率。這一實驗證明親身實踐操作對于獲取額外信息和提升學習效果的顯著作用。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關知識,為日后學習和應用,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認知基礎。
在實驗之外,芝加哥大學也在教育實踐中對比了直播課和實操項目的效果。起初,他們采用傳統的直播課形式,老師通過抽象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然而通過一學期的觀察,他們發現學生在課上僅能掌握約10%的知識,而90%的學習成果來自于課下的實際項目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也紛紛反饋,課上的理論知識雖然有了解,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發生在課下的實際項目操作中。
這一結果證實了實踐課程對于學生學習產生的積極影響,也為現代教育方式的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規模化因材施教
營造良性學習生態
“學編程就像學游泳一樣,不能只通過理論知識來學習,需要反復實踐才能掌握真理。”多年從事編程教育的核桃科技創始人曾鵬軒認為,人在實踐中能學到的東西是遠超過聽課的,實踐教學就是在邊學邊做中不斷驗證,這不僅有助于強化記憶,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把所學的編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實際動手的技能,還加強他們在實際項目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談及實操課程的另一個重要性,曾鵬軒認為,實操課程是助力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在體驗的過程中,手和腦之間是需要互相配合的,將抽象轉化為具體,當此類操作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反饋路徑,思維就會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比如學生被要求編寫一個簡單的循環程序,打印1到10的所有偶數,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理解循環的概念,還需要親自動手編寫代碼,觀察程序的執行結果。當他們發現代碼中的錯誤或者調整循環條件時,立即看到打印結果的變化,形成了實際的反饋。
通過這樣的實踐過程,手和腦之間建立了聯系。他們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際可執行的代碼,而這每一次調試和修改都是實際操作和思維的協同作用,這種實操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循環結構的原理。
那么,如何將實操課程更好地應用于編程教育中?
針對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編程教育逐步實現規模化因材施教。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水平,為其量身定制符合自身學習的方法和實操課程,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的一刀切教學模式。
另一方面,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老師通過考試和題目來去給學生反饋,但這里面包含大量的負反饋。在曾鵬軒看來,編程的實操學習,所有負反饋都是跟機器發生的,不會涉及第三者,機器報錯對學生來說不是一個負反饋,只會覺得是在調試代碼。但最終當學生產生作品成果時,得到的都是正反饋的內容。而且實操的反饋鏈路很短,會在短時間內給用戶帶來強烈的正反饋,對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很大,能夠讓他們的學習態度發生很大的變化。
舉個例子,學生在編寫計算機程序代碼時,可以根據實時的反饋機制快速辨別代碼的準確性,也可以通過根據機器提示報錯,不斷修改,促進自己深層次的學習。然而,若涉及數學物理等學科,評估學習成果則通常依賴于定期考試,導致反饋的時效性變低,這種情況下,學生并不能馬上確認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識點,也錯過了及時糾正錯誤和加強理解的機會。“實操課程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懂不懂這件事,產生比較強烈和直觀的感受,并且多次訓練之后它會形成一種習慣。”曾鵬軒說道。
因此,實操課程的正向反饋對編程教育的學習有著積極影響,不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由此形成更加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傳統學科在這一方面存在的相對滯后形成鮮明對比。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在積極尋求科學學習方法的時代,專家和從業者通過系統的引導,更直接地了解學生需求,同時將規模化因材施教與實操課程融合到編程教育中;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操課程的學習,掌握編程技能,養成創新思維能力的習慣,共同營造一個更具創新性、更貼近實際需求的良性編程學習生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