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切勿流于形式
默達
近日,網傳一段視頻中,一身環衛工人打扮的男子正用鏟子將白菜切碎并投入垃圾桶中,腳邊仍有未開封的塑料包裝和幾組完好的白菜。它們本該被端上餐桌,如今卻提前一步成了“廚余”,令人惋惜的同時,又對這樣的做法感到詫異。
據悉,該男子系北京綠鑫城市環境管理有限公司員工陳某,負責垃圾分類桶站日常管理和維護,因月底尚未完成當月廚余垃圾分揀任務,遂將公司內部食堂的白菜充當廚余垃圾進行處理。從相貌上看,這名員工大概經歷過“白菜梆子喂豬都可惜”的年代,卻不聽周圍群眾勸阻,公然浪費糧食。這就要進一步深究,究竟是因為個人日常工作不積極,到了月末臨時應付,還是因為指標的設置不合理,使得處理人員出此下策。
糟蹋浪費糧食,不尊重菜農的勞動成果,是非道理已然十分清楚,更引人深思的是“白菜充數”背后的利益考量。從畫面左側路人老伯的說法來看,“25桶”或許是當地處理垃圾的月度指標。但為垃圾處理量設定指標,本就有“形式主義”之嫌,指標從何而來,是否科學合理值得探討。若是公司設定,是否意味著可以等效轉化為補貼獎勵?若是社區或是相關管理部門設定,是否會掛鉤運營資質,影響到相關評先推優?推動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的監管盲區仍需深挖,以揪出執行機制上的漏洞。
“形式主義”的做法背后,常見“只重結果”的草率導向。深究“分揀量”這一指標,固然與基層工作人員勤快與否有關,也要參考居民垃圾的生產速度和垃圾分類的推行情況。換句話說,如果垃圾分類的意識不能深入人心,分類工作不能鼓勵引導全民參與,卻只是在指標上“一刀切”,一味將問題推給負責垃圾處理的當事人,終是治標不治本。
深入推進垃圾分類,這是關系群眾生活的民生“小事”,更是保護資源環境的一件大事,需要廣泛參與、循序漸進。近年來,部分地區在實施過程中走得過快過急,標準虛高、弄虛作假,量是上去了,民眾卻連怎么分類都不清楚;部分工作變了形、走了樣,分類投放情況不達標,處理能力跟不上,最后回收時仍是幾個桶倒在同一堆……若只是粗放地推進工作,不僅無法實現循環利用的目標,反倒可能在層層施壓中耗光了群眾和環衛工人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不該是白菜,而應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被“丟進垃圾箱”。
目前,中關村街道辦已約談涉事公司,責成其進行自查整改并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同時深刻汲取教訓,對轄區內所有社區開展排查,進一步加強垃圾分類引導和反食品浪費宣傳教育。希望這些被浪費的白菜能為相關單位和責任人敲響警鐘,莫讓鬧劇再度上演。(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