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正在歸來 彰顯共生之美
“經過努力,青海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水質優良率達100%,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達11.41萬噸,鳥類種數達288種,棲息水鳥數量達60.6萬只,普氏原羚數量達3400余只,高原獨有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趨于平衡。”在日前召開的青海湖生態保護座談會上,青海湖景區管理局局長董富海介紹。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泊,也是高原內陸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有中國西北部“氣候調節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之稱。自2022年4月25日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以來,青海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日前,記者走進創建中的青海湖國家公園,親身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來到青海湖鳥島時,正逢一場秋雪,金黃的草原被冰雪覆蓋,青海湖猶如鑲嵌在連綿雪山中的藍色寶石。“受氣候、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青海湖生態環境曾一度出現惡化,水位下降、面積縮小,2002年青海湖水體面積僅有4183.75平方公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介紹,近年來,青海以維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多樣性為重點,全面推進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先后投資2.5億元實施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監測體系建設、保護能力建設等重點生態保護項目。
“我們欣喜地看到,青海湖水位、水體面積等數據近年來明顯向好。‘大湖歸來’帶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青海湖周邊生態環境變好了,濕地面積持續增加,高密度植被覆蓋率持續擴大,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保護區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何玉邦感慨道。
孫建青是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見證了青海湖獨有的珍稀物種——普氏原羚種群數量從保護初期的不足300只到如今超過3400只的全過程。
歷史上普氏原羚曾廣泛分布于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省(區),但在20世紀90年代調查時發現,普氏原羚僅在青海湖地區有分布。“從2007年開始,保護區分別于每年3月、6月、8月、12月4個節點,即普氏原羚非繁殖期的前期、后期,以及繁殖期的產羔期、交配期,開展觀測工作。”孫建青回憶,“最開始觀測的時候,普氏原羚數量很少,能夠發現一兩只,心情都很激動。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增強,普氏原羚種群數量隨之增加,在交配合群期甚至能看到近千只普氏原羚在草地間漫步。”
“那里有普氏原羚!”在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剛察縣哈爾蓋“羚羊小鎮”觀測臺上,參觀者們正通過望遠鏡觀測普氏原羚的野外生存狀態,順著他們手指的方向看去,不遠處,5只普氏原羚悠閑地在雪地中覓食,即使不用望遠鏡,也能清晰地看到它們最為鮮明的特征——豎立翻翹、形如愛心的白色臀部。
“立足青海湖特有資源稟賦,我們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青海湖生態保護成果共享。”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旅游管理處處長陳德輝介紹,景區目前已確定12個環湖生態游憩點,并已啟動哈爾蓋普氏原羚野外觀測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護中心、湟魚洄游觀賞基地等3個生態教育基地的建設,成功申報仙女灣等7處青海湖自然教育基地,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自然體驗和生態教育活動,更好地滿足游客的生態體驗需求。同時,積極發揮聯農帶農機制作用,采取土地流轉、牧民參與、吸納就業等措施,引導環湖周邊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生態旅游,在生態保護共治共享中實現就業增收。
(本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本報通訊員 董靜怡)
《光明日報》( 2023年10月24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