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越來越豐富 家門口的“微養老”服務圈更近了
家門口的“微養老”服務圈更近了【居家養老有了好幫手 養老服務越來越豐富】
一老一小是民生關切所在,目前,全市已實現社區養老設施100%、農村90%覆蓋,初步形成了“15分鐘養老服務圈”,老年人可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助餐、助潔、助醫和康復等服務,背后得益于不斷夯實的社區養老服務陣地。
連日來,記者探訪發現,社區養老設施為市民減輕了居家養老的擔子,其服務內涵也更加豐富,從生理到心理多方位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居家“養老”越來越成為幸福“享老”。
老人來養老點像“上班”
“養老不離家”“離家不離社區”是多數老年人選擇的養老方式。
20日,記者來到江岸區花橋街道科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中心約有150平方米,中午時分,已有老人陸續來領預訂的午餐,記者看到,15元的套餐共有兩葷兩素一湯。
中心提供按摩椅、跑步機、投影儀、躺椅等設施。有老人外出買回食物,想在中心小坐聊天,還可把食物放在這里的冰柜暫存。
100歲的黃啟知爺爺在兒子黃天冬陪伴下,在小區慢走鍛煉,兩人轉進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站長李丹君把老人喜歡的《參考消息》拿來,還送上放大鏡。“不用放大鏡,我也能看報,就是看得慢一些。”黃啟知爺爺自豪地說。
黃天冬說,父親身體不錯,老人希望有個人空間,一直獨立生活。這幾年,父親年紀漸長,為了便于照顧,兩代人開始同住。
黃啟知回憶,前兩年,老伴還在時,一次不慎坐到地上。他想扶老伴起身,卻沒法完成,“電話一打,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很快就來人幫忙了”。身為家屬,黃天冬感受到,這類中心對家庭養老幫助不小,為狀態好的老人提供了交流、活動的地方,如果誰家老人有進一步需要,也能有照護師提供上門服務。
79歲的柳奶奶和街坊們圍坐在一起,“每天來這里就像‘上班’,做下按摩、量個血壓、聊個天,蠻快活”。柳奶奶說,這里為老人提供了活動場所,也為無暇照料老人的上班族子女解決了后顧之憂。
科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已經在社區服務6年。李丹君介紹,社區老人多,90歲以上的老人有50多位,百歲老人就有3位。為了方便老人,還會定期請來醫療機構的專家科普健康知識,“老年人的社會化需求,在于他們渴望交流、渴望有自己的社交圈”。
更多老人學在社區、樂在社區
“開在家門口方便,老師也教得專業。”幾名在硚口區漢水橋街道社區教育學校(老年學校)學習的老學員告訴記者,老年學校一學期16次課程的學費只需要80元,作為老年人感覺很實惠。
去年6月,這所學校開學,運營一年多以來,報名學員越來越多。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就開在街道學苑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里。
除了老年學校,這一中心還設有康復室、日間照料室、助餐服務點等,戶外平臺將搭起涼亭,滿足社區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需求。
在東西湖區吳家山街道開屏里社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敬老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常態。上周,中心聯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志愿者團隊,科普健康知識,與老人共同制作手工藝品。
“參加了很多活動,讓我們感受到社區溫暖。”80歲的劉爺爺成了社區里的活躍分子,他告訴記者,身為老年人,多走出門交往能找回樂趣和自信。
記者了解到,下周,吳家山街道吳南里社區、田園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還將辦起老年人運動會、非遺文化節等活動。
服務老人 探索更要有針對性
重陽節前夕,東西湖區吳家山街道杏園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組成小分隊,為轄區內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理發。平日他們還會提供送餐、用藥提醒、協助就醫服務。
20日,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八旬老人王爺爺家中,由中心協調的志愿者正在王爺爺家做清潔。老人告訴記者,中心的護理員會攜帶體檢設備,定期上門體檢,“我們的晚年生活更安心了”。
硚口區宗關街道申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小樓就坐落在都市申新花園小區里,一樓場所主要是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文娛活動。在二樓設置了日間照料床位,安裝有烤燈、一鍵呼叫器等設備,可開展日托服務,由專業養老護理員進行照護。
“如有需要,家屬可以早上把老人送來,下午接走。”中心負責人介紹,考慮到高齡老人出行可能乘坐輪椅,這棟兩層小樓特意裝上電梯。
目前,武漢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多是政府提供場地,引進市場主體或社會組織進行社會化運營。記者走訪中注意到,運營方也在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尋求突破和改變。
晚晴養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楊磊介紹,企業最近新增了24小時照護服務,近期簽約的一項服務里,老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家屬希望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服務人員提供照護服務,“養老服務必須明確服務對象,根據不同服務對象的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我們還在探索”。
“讓老年人住在家里,吃在社區,樂在社區。”園博北社區書記王靖文感受很深,她說,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盡力解決日益緊迫的居家養老的綜合養老需求,是轄區基層單位開展養老服務的好幫手。
記者劉晨瑋 劉睿徹
《武漢晚報》2023年10月23日第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