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5億 好評如潮 《志愿軍:雄兵出擊》 打動觀眾的是什么?
本報訊 73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3年后,鴨綠江大橋上的陣陣腳步聲跨越時空,感動著、震撼著后輩。上映十余天,由中國新聞網參與聯合出品的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票房突破5億元人民幣,觀眾好評如潮。
作為“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座主旋律創作的富礦,時隔幾十年,仍是形塑中華民族精神的“記憶之場”。圍繞這個題材的影視劇創作,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反觀和民族精神的重建,具有集體認同的正向引領作用。
《志愿軍:雄兵出擊》是《志愿軍》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展現新中國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不得不出兵的處境。
“電影開頭不是志愿軍入朝,也不是什么戰爭場面,而是非常準確清楚地講好了我們為何而戰。這種全景式的呈現非常難能可貴。”
“這部電影真的很好,沒有強行煽情,但是會讓人感慨很多、思考很多,抗美援朝的故事聽過很多次,這一次終于把為什么要打、怎么打講這么清楚了。在沒有精良的裝備下能贏下這場戰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勝利是多么不容易……”
網友反饋的觀后感,充分說明電影全景式的表達、宏偉的歷史圖景描繪,向觀眾提供了完整的歷史認知。
藝術地再現抗美援朝戰爭,近年來從單純講一人一事進階到取材宏闊、多維呈現戰爭全貌,這也要求影視劇創作需要更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更精湛的工匠精神。
導演陳凱歌坦言這是“從影以來拍攝時間最長的一次,就是想把它拍好”。從人物造型到場景,有史料可依的部分都力圖還原。為表現戰斗的慘烈和戰士們的頑強,演員們穿梭于“槍林彈雨”之間,與炸點木屑“近距離接觸”,力爭重現當年戰士們的勇敢堅毅。
“歷史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更是滾燙鮮活的一群人,電影中無論是從領導人還是前線戰士,每一個參與抗美援朝的人物都有兼顧到。戰爭場面在電影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恢宏又慘烈,文戲跟武戲的把控也很好不會太枯燥。”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了解70年前的歷史,看了電影才發現其實這場‘立國之戰’我們不知道、不記得的東西還有太多。但這其實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和我們的后代也應當銘記著這些‘最可愛的人’。 ”
……
從人物到場景,從戰爭場面到故事內核,《志愿軍:雄兵出擊》極大激活了觀影者的集體記憶、情感共振。
70年前,一群人以命相搏,換來祖國70年的和平與發展,他們的貢獻值得被后世銘記。70年后,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精神依舊能給予年輕人無限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