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修復信用快速通道意義何在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以下簡稱“公示系統”)上線運行了信用修復功能。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或行政處罰公示信息的經營主體,可通過全程網上辦理,高效便捷辦理信用修復業務。
這一新功能的上線表明,國家對于促進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助企紓困的力度正在持續加強,為失信企業的改過自新開啟“快速通道”,將有利于打造寬嚴并濟的營商環境,也能讓社會信用體系更為完善健全。
古語云:“人無信不立”。對于視商譽為生命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若被列入失信名單背負污點,無異于一場“社會性死亡”,不僅企業形象大受影響,在貸款審批、項目招投標、申請政府補貼、資質評級等方面也都會舉步維艱,如不及時設法彌補修復,企業經營將陷入惡性循環,甚至面臨絕境。
針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固然必要,但在失信企業名單中,也有不少情有可原。有的是因為“無心之過”受到行政處罰,有的是因為客觀原因一時遭遇經營困境,無奈之下成為“老賴”。因此,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幫助企業恢復商譽,以健康狀態獲得更好發展空間的呼聲日漸增多。
為順應社會期盼,國家近年來出臺了許多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幫助企業修復信用。今年1月1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并在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旨在規范信用信息修復工作,維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進一步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當下企業信用修復領域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信用修復周期長、修復流程較為繁瑣,特別是被市場監管總局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和實施行政處罰的經營主體,為修復信用需要在市場監管總局與經營主體登記地之間往返奔波,增加了運營和時間成本。近日正式啟用的“公示系統”,可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相關經營主體可通過這一系統,獲得在網上提交信用修復申請、實時查詢修復進度、修復決定文書在線送達等便利化信用服務。經營主體只需實名登錄公示系統,即可實現足不出戶全程網上辦理。同時,經營主體可以隨時通過公示系統查詢信用修復的進度,進一步規范信用修復的辦理程序和工作時效,使其修復信用的效率大為提升。
當然,信用修復體系的完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目前還有諸多挑戰。例如信用修復相關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企業曾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記錄修復不徹底、部分企業的信用修復意識有待提高等,仍需相關部門繼續研究探索優化手段,突破壁壘,克服短板,幫助符合要求的企業盡快恢復正常有序運轉,消除不良影響,重塑良好信用。
打造優良營商環境,既要嚴格執行法度規章,也要打造容錯糾錯機制。信用懲戒機制設置的目的,不是為了讓犯錯企業陷入絕境,而是旨在幫助其建立規范自律的良性經營模式。對于“知錯能改”的企業,一條便捷的“快速通道”能助其盡快重塑信用,重回健康發展的正軌。這種適度的寬容,也是對企業發展的激勵和保護。(新民晚報 李一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