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振寰:讓“星星的孩子”站在陽光下
中新網北京9月20日電 題:龐振寰:讓“星星的孩子”站在陽光下
記者 馬帥莎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9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大會期間,內蒙古代表龐振寰接受了中新網記者采訪。不同于其他殘疾人代表,龐振寰的身份較為特殊。作為多家非營利性質孤獨癥康復機構的創辦人,龐振寰此次是以孤獨癥患者“代言人”的身份參加大會。
因仿佛生活在自己的星球上,孤獨癥兒童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十多年來,龐振寰始終在探索如何讓“星星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擁有更好的人生。由于孤獨癥孩子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社交溝通障礙,很多孩子長期待在家里,鮮少出門。然而,龐振寰認為,“多帶著孩子出來走走,讓孩子站在陽光下,孩子總會有進步。”這些年來,龐振寰也始終抱著這樣的信念,為孤獨癥孩子創造各種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2003年,當時還在電視臺工作的龐振寰在一次公益活動中,遇到了一個孤獨癥孩子,這是她第一次接觸這一群體,給她留下了很深的觸動,這也成為她走上守護“星星的孩子”這條道路的契機。2009年,龐振寰創辦英斕天使能力訓練中心,開始針對小齡孤獨癥患兒進行康復干預。
隨著這群孩子慢慢長大,龐振寰發現,一些孩子過了10歲依舊無法入學,但機構的低齡段康復訓練顯然已經不適合他們了,“這些孩子去哪兒”這個難題一度困擾著她。龐振寰開始思考能否讓孩子體驗新的事物,“健全孩子能嘗試的活動,他們也有權利參與。”
于是,龐振寰拉上自己的發小,一名速度滑冰退役運動員,帶著孩子們學輪滑和速滑,學得好的孩子后來還代表呼和浩特參加了全國特奧輪滑比賽。“孤獨癥孩子不會表達,我們通過提供各種各樣的嘗試機會,或許就能發現孩子喜歡、擅長什么,從而有機會改變他的生活。”龐振寰說。
然而,機構里總有不適合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特別是有的已經20多歲,達到了健全人的就業年齡,如何幫助這些患者就業成為龐振寰面臨的新難題。
2017年,龐振寰成立“融愛助殘服務中心”,聚焦孤獨癥患者的輔助性就業問題。當時看到機構里個別孩子手工活特別好,龐振寰就琢磨給孩子們找點包裝的活。最后她選擇了A4打印紙和礦泉水的包裝和貼標工作。“打印紙和礦泉水都是快消品,盈利相對容易,這樣才能給孩子們發工資。”龐振寰說,“做代加工的利潤較少,所以我們申請了自己的商標,我不希望殘疾人成為廉價勞動力。”
“孤獨癥孩子也應該接受一點兒與美相關的東西,不該總是做簡單和重復的工作。”龐振寰又計劃著給孩子們進行花藝培訓。如今,“融愛助殘服務中心”已經開設多家花店,機構中社會性能力較好的患者也會去門店上班。
談及未來規劃,龐振寰表示,一方面,計劃把托養和輔助性就業相結合。“大齡孤獨癥患者的托養照護是當下迫切需要關注的課題,機構里也有40多歲的孤獨癥患者,他們的父母年紀大了,照顧患者已經力不從心,這些大齡患者的安置成為父母的牽掛。”她說,同時,運營托養機構成本會更高,將托養和輔助性就業結合起來,也可以降低機構的運營成本。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孤獨癥康復機構進一步向農村下沉。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家長對孤獨癥的認知和重視程度較低,當地也缺乏專業的康復機構,很容易錯過孤獨癥孩子的最佳干預年齡,所以接下來我想去這些地方轉轉,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龐振寰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