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進校園”引熱議 專家建議學校嚴把食品安全關
“預制菜進校園”引熱議
專家建議學校嚴把食品安全關,消除家長的擔憂
近日,關于學校統一配餐引入預制菜一事在多地掀起熱議。不少家長們擔心,學校的統一配餐中若含有預制菜,可能對學生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向來備受關注。對于預制菜是否適合進入校園,尤其是否適合學生長期食用,這背后牽涉到了食品安全、營養均衡以及標準推廣、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食品安全和營養跟不跟得上?
探討預制菜是否適合進校園這一問題,首先要厘清預制菜的概念。
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標準,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或預烹調(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預制菜一般分為四類:即食食品,如八寶粥、罐頭魚等;即熱食品,如速凍水餃、自熱火鍋等;即烹食品,如調理牛排、免漿魚片等;即配食品,如免洗免切的凈菜。也就是說,在預制菜進校園方面,其實也要分類看,究竟是哪一類預制菜進入了校園。
此次討論的焦點問題是“預制菜進校園”。“學校設飯堂就是為了讓學生吃上安全新鮮的飯菜,如果都讓預制菜進校園了,那孩子們營養怎么保證?”一名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堅決不接受預制菜進校園”。
也有家長表示,可以理解學校為了配菜方便引進部分預制菜菜品,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要保證食品安全,在營養搭配上也要有標準。
在進入校園之前,其實預制菜已經悄然走進了各大商超和餐飲店。近年來,預制菜因其種類豐富、方便快捷、節約人工成本等優點,受到不少上班族、連鎖餐飲和中小餐館的青睞。
數據統計,僅2022年,廣東全省預制菜產值達545億元,增速為31.3%,占全國的13%;聚集超6000家上下游相關企業,占全國8.5%。
隨著預制菜產業的迅速發展,其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逐日提上日程,愈發受到重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要求,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多個省份也相繼出臺政策指導文件,對預制菜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行引導和規范。
其中,廣東出臺的《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直擊“質量安全”這一預制菜產業發展痛點,提出構建預制菜質量安全監管規范體系,逐步制定完善預制菜從田頭到餐桌系列標準。
“預制菜進校園”需加強監管
預制菜是否就意味著不健康呢?“對于家長來說,他們希望孩子吃的是健康的、美味的、安全的食物,而這一點,高品質的預制菜能夠做到。”業內人士認為。
然而,即便能保證預制菜的質量和安全,對于消費者而言也不一定愿意天天吃,尤其是孩子在學校長期吃,“有選擇地吃”和“只能吃這個”是兩碼事。
“究竟有多少地方的中小學食堂引入了預制菜,這需要公開、透明的回應。”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家長表達對“預制菜進校園”的擔憂,其實也反映出一些學校食堂供餐并不透明。“消除預制菜進校園的擔憂,首先就要做到食堂供餐公開、透明,讓學生吃好,吃得安全、有營養。”
“一方面,預制菜行業本身就缺乏明確、統一的行業標準,讓預制菜進校園,會讓正在長身體的孩子面臨不確定性風險;另一方面,對于預制菜的營養,是存在爭議的,而法律明確規定,要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也就是說,必須確保給孩子吃的食品,具有最高安全標準、營養標準。所以當前,預制菜進校園還存在爭議。”熊丙奇說。
他建議,要讓孩子吃好吃得有營養,必須加強對進校食品材料的安全風險與營養健康檢測,對預制菜進校園,要嚴格把關,也需要進一步推進“明廚亮灶”,學校食堂必須公開食材來源、儲運、加工、配餐的過程,對食堂經營進行全過程監督,確保食材的新鮮、安全與營養。
“孩子是特殊群體,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所以建議學校還是保證提供新鮮的食材,盡量不要選擇預制菜。”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會長葉樹強也表示,“但預制菜的范圍很廣,家長們不必聞預制菜而色變。關鍵還是要保證配餐過程的公開透明,減少家長們的擔憂。”
“對于預制菜進校園的問題,應當加強管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曾公開表示,在預制食品進入學校食堂的過程中,應提出營養和安全方面的高標準,督促企業增加營養價值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資金投入和專家指導,要求相關部門進行更密切的監督,提供各種數據資料。
在今年8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管局等5部門聯合發布《集中用餐單位食品安全問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從方案發布即日起至今年年底,開展集中用餐單位食品安全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加強學校、醫院、養老院、機關等集中用餐單位食堂分類統計、動態管理。(南方日報記者 陳薇 賓紅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