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長臂猿種群現狀不容樂觀 該如何做好保護?
莫讓猿聲成絕響 護佑精靈歸山林
◎實習記者 李詔宇 實習生 王孫偉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如是寫道。通常認為,此處的“猿聲”指的正是長臂猿的叫聲。遙想彼時的長江三峽,長臂猿的數量應該不少。如今的長江三峽,早已沒有了野生長臂猿的蹤跡。事實上,20世紀以后,我國的野生長臂猿僅出現在我國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地區以及海南島。其他地區的野生長臂猿均已滅絕。
面對如此現狀,該如何做好保護,留住長臂猿種群復壯的希望?不久前,記者了解到,廣州動物園組編,廣州動物園正高級獸醫師陳武為主編之一的《長臂猿飼養管理指南》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據了解,該書是國際上首本正式出版的關于圈養長臂猿飼養管理的著作,對長臂猿的保護及其種群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野生長臂猿種群現狀不容樂觀
長臂猿與中華文明的淵源由來已久。《抱樸子》中曾有“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其中的猿,通常認為是長臂猿。
陳武介紹,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秦始皇祖母——夏姬的墓地中就發現了長臂猿的骸骨,這說明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可能已經開始對長臂猿進行飼養。“北宋畫家易元吉、明宣宗朱瞻基等人都曾畫過不少長臂猿,這表明我國可能很早就開始人工飼養長臂猿了。”陳武說。
長臂猿是靈長目長臂猿科所有動物的統稱,屬于小型類人猿。相比于一般人印象中的“猴子”,長臂猿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其長長的手臂和手掌。
“顧名思義,長臂猿擁有兩條較長的手臂,主要通過臂力擺蕩在林冠層移動,移動速度很快,可以越過6—9米的林窗。”《長臂猿飼養管理指南》科學顧問、中山大學教授范朋飛說,“現生長臂猿被分成4個屬,包括20個物種,其中我國分布有3屬7種,包括白掌長臂猿、西白眉長臂猿、天行長臂猿、冠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
范朋飛介紹,長臂猿喜食果實、花朵、嫩葉等,偶爾取食昆蟲和其它動物性食物。正如李白曾聽到的那樣,長臂猿具有晨鳴的習性,長臂猿通常在早上鳴叫,叫聲婉轉悠揚,可以傳播1—2公里,發揮著宣示領地、尋找配偶、維護配對關系等多種作用。
長臂猿每3—5年繁殖一次,每胎通常產一子。長臂猿是一夫一妻制,少數種類也可形成穩定的一夫二妻群體,群體最大可達11只。“相比獼猴、狒狒等‘花心’的靈長類動物,長臂猿堪稱是‘忠貞不二’。”范朋飛笑著說。
歷史上,長臂猿的分布范圍曾一度非常廣闊,從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到我國中部和東部均有分布。“400多年前,我國長江以北的地區還有不少長臂猿分布。”范朋飛說,“然而如今,我國7種長臂猿的現狀和保護形勢均不容樂觀。”其中,白掌長臂猿和北白頰長臂猿已經被宣布野外滅絕,海南長臂猿和東黑冠長臂猿的種群數量不到40只,天行長臂猿僅存大約150只。西黑冠長臂猿現狀相對較好,但也不過1300—1500只。西白眉長臂猿由于分布地區偏遠,暫無詳細的調查和研究。毋庸置疑,野生長臂猿種群正面臨極大困境。
保護與人工繁育面臨諸多困難
我國長臂猿為何出現瀕危的狀況?
在范朋飛看來,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樣的。“在過去,棲息地被破壞和獵殺是導致我國長臂猿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范朋飛說,“最近10年來,隨著國家對槍支管理越來越嚴格,以及人們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提高,偷獵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大規模的棲息地破壞情況也已逐漸減少。”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盡管偷獵和大規模棲息地破壞的影響已經日益減少,但棲息地退化和破碎化,以及由此導致的種群縮小、衰退仍然是當前我國長臂猿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一些地區,長臂猿種群數量只有一兩群。成年個體無法找到配偶,導致遺傳多樣性降低,進而影響種群的長期存活。”范朋飛無奈地說,“此外,在少數地區,林下放牧和種植會導致長臂猿棲息地退化,相關的人類干擾也會直接影響長臂猿的各種自然行為。”
要想保護長臂猿免遭滅絕風險,并最終實現種群復壯,科學飼養和繁育十分必要。
陳武介紹,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許多動物園真正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了長臂猿的飼養和繁育。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國動物園中長臂猿雖然有繁育,但繁育率并不高。“這固然與長臂猿本身較為復雜的繁育習性有關,但也受到了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陳武表示,“由于那時物種的分類和形態鑒定技術并不成熟,加之長臂猿物種之間本身形態特征相似度較高,動物園等機構中人工飼養的長臂猿甚至出現了雜交的現象,對物種的保育與后續可能的野外放歸構成極大的挑戰。”
科研是保護野生長臂猿的“利器”
人工飼養、繁育長臂猿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但我國科研人員并沒有放棄,始終在不懈努力。
據悉,我國自制定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來,就一直將長臂猿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將其生存的多處棲息地列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并采取相關政策進行保護。“正是基于以上的保護管理,野外除北白頰長臂猿和白掌長臂猿外,另外幾個種的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均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就連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東黑冠長臂猿種群數量也得到了增長。”陳武說。
在中國動物園協會的協調和指導下,我國圈養長臂猿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廣州動物園等機構邀請范朋飛團隊等進行技術指導,利用形態學與分子鑒定技術相結合的種類鑒定與親緣關系鑒定技術,剔除了北白頰長臂猿等種群中基因污染的個體,并建立了北白頰長臂猿、南黃頰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等長臂猿核心繁育種群。”陳武介紹。
在長臂猿野外調查研究工作、長臂猿病毒性疫病防控、北白頰長臂猿野外再引入研究工作等方面,科研工作者們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與階段性進展。“我們此次出版的圖書,也是力圖介紹、普及相關方式方法,提高圈養長臂猿保育水平的一項舉措。”陳武說。
專家們指出,盡管長臂猿的保育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想要真正讓這一“林中精靈”種群無憂繁衍,還有不少方面需要進一步努力。
加強野生長臂猿種群的監測,了解其生存、繁衍現狀是保護的基礎。“我們要探索利用好紅外相機、自動錄音機監測等手段,進一步加強對長臂猿現有種群,尤其是隔離小種群的長期監測工作。”范朋飛說。
科研是保護好野生長臂猿種群的“利器”之一。無論是探討各種人類活動及其導致的棲息地退化對長臂猿相關行為的影響,還是分析各個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基因交流歷史、積極開展長臂猿的人工輔助繁育技術研究與實踐,都是這個領域的重要科研方向。“在中國動物園協會的協調組織下,我國保育長臂猿的機構經過艱苦努力,在種群管理、人工輔助繁育技術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陳武介紹。
發揮好公眾和政策的力量,能夠為野生長臂猿種群撐起堅實的“保護傘”。這不僅要求加強執法,進一步杜絕偷獵,控制好無序放牧和種植等行為,更需要加強宣傳教育,適當合理地引入各種社會資本,創新保護區外的長臂猿棲息地保護模式。
“只有當更多人了解我國長臂猿保護的困境,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動,野生長臂猿種群才會真正擁有復壯的希望!”范朋飛表示。(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