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書寫綠色發展“水答卷” 讓可持續利用世界共享
中新網郴州9月14日電(付敬懿)以“郴州好水、生活更美”為主題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國際)論壇14日在湖南郴州開幕,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郴州豐富的秀水資源,共話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視頻:灰壩山溝變碧水丹霞 湖南郴州高椅嶺成“網紅”打卡地來源:中國新聞網
郴州,正因水而美。2019年,郴州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開始創新實施護水、治水、用水、節水“四水聯動”,深化拓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產業、水科技、水文化、水管理“八水共治”,打造特色“水立方”模式,利用優勢水資源積極發展文旅產業,書寫綠色發展“水答卷”。
郴州市委書記吳巨培表示,郴州堅決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努力拓寬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路徑,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把山水畫卷轉化為發展答卷、把歷史包袱轉化為發展財富、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一定會早日在郴州實現。
治理轉化鋪陳“山水畫卷”
郴州位于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地帶,是湘江、珠江、贛江的重要源頭,境內的東江湖更是湖南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和湖南戰略水源地之一。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好山好水是郴州的天然優勢,然而因礦產開發歷史悠久,多年來粗放式礦產開采,曾造成河流污染嚴重。
位于郴州蘇仙區飛天山鎮和五里牌鎮境內的翠江,全長32.01公里,為湘江一級支流。20世紀90年代,翠江曾有采選礦企業近千家,鉛、砷、鎘等重金屬污染物指標超過國家標準數十倍。飛天山鎮河長辦副主任黃文表示,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排及垃圾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無有效處理等問題,曾讓沿江的民眾苦不堪言。
近年來,蘇仙區強力推進翠江流域采選企業整頓、整合和打非治違工作,將423家采礦企業整合成27家,245家選礦企業整合成18家,107座尾礦庫整合為28座,取締關閉非法采選企業613家。與此同時,翠江水面環境整治行動同步開展,常態化開展水上聯合執法對侵占河道、超標排污、非法采砂等突出問題進行清理整治,并對翠江流域內的污水和垃圾、農業面源污染等人為活動污染排查和治理。
“通過系統治理,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翠江與周邊的飛天山景區、高椅嶺景區等互補呼應,形成一條新的黃金文旅經濟帶。”黃文表示,以流域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將水系治理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相結合,如今的翠江旅游區內山、水、洞、寨、崖、坦一應俱全,紅巖碧水、險寨奇澗、重巖疊嶂、奇石林立,自然生態美不勝收。
良好的水生態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翠江的華麗轉變,只是郴州“治水”的縮影。郴州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以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堅持河流上所有工程的運行以生態工程調度為主線,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治理,整體推進“八水共治”,系統推進全市567條大小河流、1038座小型以上水庫治理保護,實現源頭“碧水”、湖岸“清水”、湖中“凈水”、制度“護水”。
“百河整治”“千庫加固”“萬塘復容”,“郴州好水”全覆蓋。郴州市東江湖水質穩定保持I類,東江湖、四清湖水庫等被評為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90.9%提升至100%,12個國控斷面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
一汪清水激活“綠色引擎”
好水帶來生態“水產業”。西河因盤繞郴州西北而得名,一直滋養著沿線百姓,正被打造成中國知名的鄉村振興示范帶。位于西河上游的桂陽縣和諧村,通過“以水串線”做活研學經濟,累計吸納游客十萬多人次,成為鄉村游中的“網紅村”。
從西河往東50公里,每到破曉時分,東江湖清澈的湖水上升騰起一層薄紗般的霧氣,形成“霧漫東江”的獨特美景。這里不僅是游客喜愛的打卡地,更肩負著為中國最綠色節能的數據中心之一——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服務器制冷“降溫”的任務。東江湖水溫常年在8至10攝氏度,以湖水直供進行冷卻,產業園室溫可以穩定在25.8攝氏度。
“東江湖的冷水優勢具有水量大、水溫低、水質優的特性,每運營1000個機架比傳統數據中心節省電耗670萬度。”東江湖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中心招商部部長吳超毅表示,產業園已簽約落戶5個數據中心共3.8萬個機架,2022年實現IDC租賃收入1.2億元、帶寬收入2.5億元。
不僅有冷水,郴州還有豐富的“熱水”資源,目前已發現地下熱泉35處,通過探索“溫泉+N”模式,延展出康養、文旅、房產、產業等多條支線。從汝城縣“溫泉+體驗”“溫泉+房產”,到北湖區“溫泉+康養”、蘇仙區“溫泉+文旅”……地下冒出來的熱水讓郴州各地呈現“熱火朝天”的新景象。
郴州充分發揮“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優勢,堅持水資源與文旅融合發展,做好“生態+文旅”文章,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發展綠色轉型。今年“五一”假期,郴州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7.87%和132.77%。與此同時,郴州今年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與生態保護和文旅產業發展一樣,保持積極增長態勢。
產業發展要實現自然資源不斷增值,郴州積極構建立體常態管護機制,堅持水體與水岸同治、水面與水下同治;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全面形成市場推動可持續發展、企業積極參與的局面;積極建立生態流域補償機制,形成跨市、跨縣協同的生態補償體系……冷水、熱水、活水成為三張限量的綠色名片。
郴州還一手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手抓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建立,將永興稀貴金屬產業打造成為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世界級“永興樣板”,讓老牌礦業城市走上綠色轉型的新道路。
過去四年,郴州探索推行生態補償、生態產品價值評價交易、綠色資源保護性開發等“兩山”轉換機制,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成功構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立方”模式,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7.85%。
構造“郴州模式”世界共享
白露時節,資興市東江灣城市公園波光粼粼、碧波漣漣,市民行走其中宛若畫中游。造型形似漢字“水”的郴州水世界,為東江灣增添一抹亮色,這是第一個展示中國城市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展覽館。
郴州水世界利用東江湖冷水和東江湖大數據中心機房余熱,集成冷熱聯供、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技術,滿足場館日常用水、制冷供暖需求;利用場地的高差和變化,展示出涌泉、瀑布、水霧等多樣的水形態,建筑、水系、濕地一體融合,完美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
郴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肖亮表示,通過5G、三維建筑投影、AI智能、體感互動等新媒體技術,營造360度沉浸式、互動性觀展體驗,郴州水世界聚焦解讀水資源、講好水故事、展示水魅力、傳承水文化,充分展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郴州模式、湖南樣板、中國方案”。
郴州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來,持續推進“水立方”模式、打造“兩山”示范樣板“永興樣板”、創響“郴州好水”惠民品牌,守住綠水“生態之魂”,以綠帶富、以綠致富,推動資源型產業向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高端攀升,使得“上有綠水青山”與“下有金山銀山”交相輝映。
下一步,郴州將聚焦“世界旅游目的地、國家創新示范區、開放發展排頭兵、湖南重要增長極”四大定位,將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成為國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的典范,打造綠水青山樣板區、綠色轉型示范區、普惠發展先行區,形成國內同類地區可復制、世界同類地區可推介的可持續發展經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