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木刻拓創者賀昆:從“有形”到“無象”
中新網普洱8月29日電 (胡遠航 尹敏)20世紀80年代,一批身處中國西南邊陲的藝術家大膽創新,開創一種全新的木刻版畫表現技巧——絕版木刻,成長為中國四大版畫流派之一。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絕版木刻發源地——云南普洱,專訪版畫名家、絕版木刻拓創者賀昆,追溯絕版木刻譜系,感受賀昆從“有形”到“無象”的藝術探索。
賀昆,1962年生,云南省普洱市人。作品曾獲全國美展金獎、銀獎,展出于英國、德國、荷蘭、美國、法國、葡萄牙、意大利、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并為中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機構收藏。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云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
賀昆是云南畫家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國絕版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絕版木刻”是一種簡稱,其學名為“原版油印套色木刻”,是以鄭旭、賀昆、魏啟聰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畫家,在傳統套色木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法。它突破了傳統套色木刻“一色一版”的制作程序,將一幅畫所有的色版都集中在一塊版上,采用邊刻邊印逐版遞減的創作方式來完成,刻印版畫的過程也是自然毀版的過程,因而被稱為“絕版木刻”。
“傳統版畫多版套印的方式比較耗材,用一塊版來進行創作更適合身處西南邊疆的我們。”賀昆如是解釋絕版木刻的由來。在省材的同時,相對于多版木刻嚴格的技術限制,絕版木刻的“減法”創作方式及充滿偶然性、靈活性、不可重復性的創作過程,也給了藝術家自由探索的空間。
這一自由肆意也表現在賀昆的版畫作品中。其作品以果敢的高飽和度色彩與不拘繩墨的刀鋒著稱。早期的《秋歌·發白的土地》,以現代觀念解構形體,用神秘的氣氛挑戰傳統審美模式。世紀之交的《原野》《圣土》等,以點、線、面、色的自由穿插,隨意疊和構成純粹唯美的世界。后來的《新農村》《南行記》《妙曼的沃土》等系列作品,又在民俗語境的幻化中體現出畫家對南疆村寨平常人平常生活的關注與思考,在繁復中直抵大雅。
著名版畫家代大權曾評價賀昆的金獎作品《原野》稱:畫面中黃與藍、紅與綠、橙與紫等具有強烈反差的對比色毫不避諱地一擁而上,粗獷或精致的刀觸很從容地比肩而行,整體的視覺效果又是那么和諧豐潤,令人嘆服。他在畫幅中將作為形式語言的色彩寄托于縱橫畫面的刀觸,不同口徑的刀觸肆虐奔突如同夜空中噴濺的禮花,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又透過橫亙于畫面的幾層山巒,沉穩和緩地平行于畫面來達到收放有度、張弛自如的效果。
事實上,在1984年接觸版畫之前,賀昆主要是畫水墨畫。正是絕版木刻自由、靈活的表現形式,讓他在其版畫創作中融合傳統水墨的用筆和意境、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大膽用色和質樸線條,以及表現主義獨特的氣氛和高度提煉的造型,探索出自己的藝術語言。
“我的版畫作品里面的構成和元素,來自于畫水墨畫的功力和轉化,也包含我對生活的土地及人類文明的觀照。”賀昆認為,好的藝術創作要塑造新的審美和新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要抽出生活的土地的靈魂,展示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
賀昆作品中“抽出”的云南“靈魂”,是豐富且多彩的、強烈而質樸的、鮮明又率真的,天空像五彩繽紛的花布,山是熠熠發光的寶石。這些特質,吸引了不少外國藝術家的關注。早在20世紀90年代,賀昆就頻繁參與國際國內版畫交流。在東西方往來30余年后,他堅定“在行走中學習,在反省中思考,在比較中發現,最終回到筆勤”的藝術態度。
“最開始去國外也會有無法融入的孤獨感,但往來的多了就開始慢慢觀察東西方的差異。大家的生活方式、認知角度可能有些不同,但都在表達對人性共同的守望。”賀昆稱,一個藝術家始終是站在一方水土上養成的,同時也生活在一個具體的時代中。大家都是基于自己的時空,表達一種審美和思考。幾十年下來,他的創作慢慢呈現出他存在的人生價值。
相比以往的代表作,賀昆的新作出現一些轉變。如《問天》系列,一改過去多版多色的表達方式,以橙、黑、白幾大色塊勾勒天空、高山、村莊,孤立一人仰天長視,發出向天之問。圖式簡潔明了,但思考的空間反而加強了。同時,其版畫語言依然明晰。
賀昆解釋,出現這樣的轉變,在于自己越來越“靜態”。“地球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星球,但是它承載80億人類的文明。”賀昆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想呈現這個時代人與宇宙的關系,呈現人類在思考什么。
有評論家稱,賀昆從過去的“有形”走向“無象”。但在賀昆看來,“是變了但又沒有變。藝術的探索,都是為心靈情感的自由宣泄而創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