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生“去種地”
“左手反握麥子,右手拿鐮刀呈一定的斜角割麥,割下的麥子要壓一下,才方便捆綁;豇豆是繞桿兒生長的,需要人工輔助繞蔓;長在大棚里的草莓藤蔓需要用夾子固定新長出的根……”
這段時間,清華大學日新書院2022級本科生王博飛覺得自己成了勞作“小能手”,講起田地里農活兒的一些技巧頭頭是道。他和20余名師生一起來到甘肅省隴南市康縣,完成為期三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基礎課程——“耕讀-勞動教育”課。
“走,種地去!”從書卷中抬起頭,再俯身到田間勞作中,這個暑假,清華大學學生來到甘肅、江西、陜西等地,入村下田完成了為期2-4周的耕讀活動。
自2019年來,越來越多的清華學生參與到一場場接地氣的勞動教育實踐課中。很多學生發出了和王博飛一樣的感慨:“這是第一次真實地體驗勞動人民的勞作狀態,也了解了真實的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
在清華大學校園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園藝工人、食堂阿姨、門衛保安等新老師的帶領下,第一次拿起竹耙,第一次修剪灌木,第一次種下花苗,第一次在校門口維持秩序……在這些“大課堂”中,他們和身邊最普通的勞動者一起,體驗著真正的勞動。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
如何讓青年學生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經過幾年探索嘗試,清華大學初步構建起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用“愛勞動、最清華”的新風尚作出回答。
俯下身去,與土地“親密接觸”后發現更多大學問
“原來我們和土地之間存在這么大的距離。”去年暑期去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參與耕讀實踐,新雅書院2021級本科生李佳祺和同學們參與了除草、采茶、給黃瓜搭架子、施肥、挖土豆等農活兒,還認識了很多之前沒見過的植物。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連挖土豆也是技術活兒。
當地習慣采用土豆與大豆間種的模式,這就要求他們勞作時首先要準確避開大豆葉子,再去除土豆根莖。李佳祺說,“大家沒辦法一下子完成這么細致的工作,總會破壞到大豆葉子;由于土地位置、形狀的不確定,有時候還會將土豆從中間劈開”。
晚間討論時,有同學分享說,現代種植并非不用思考地去做體力活兒,技術和經驗反而更重要。也有同學感慨說,當大家專心學習如何勞作時,沉浸在勞動中時,感受到了時間和自己的充實存在。
李佳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看到一些司空見慣的農產品的收獲過程,了解到農作物背后的種植艱辛,“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感受到人類文明的偉大與恢宏”。
從小在農村長大,新雅書院2019級本科生謝佩遙雖然對于做農活兒并不陌生,但她還是覺得“在學習階段離土地和鄉村越來越遠了”。
兩年前的暑假,她選擇去往條件相對比較艱苦的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進行耕讀實踐,在那里她“找回了小時候的感覺”,也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沖擊”。“十幾名同學在田地里收胡蘿卜近3個小時,賣出去的錢平均分配給每個人,卻只有4元多。”
他們那次是幫當地農戶收胡蘿卜。因為農戶已提前用機器將胡蘿卜翻出,謝佩遙和同學們要做的僅僅是把胡蘿卜拿出并去掉葉子,把果實裝進袋子里,2-3名同學配合即可完成。
“我當時算是干得比較快的,完成后還有點洋洋得意,但我也看到了,我的速度明顯不如當地農民快。”她說,看著一大片田地收獲的胡蘿卜,總覺得收獲豐厚,但換成真正的收入卻特別低。“我就覺得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很艱辛,付出的勞動與收獲相比,和我們預想中的差距太大了。”
謝佩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除了勞作,她們在調研中,看到了靖邊縣幾十年“防風固沙”治理后的綠滿山川,也了解到了當地扶貧政策的因地制宜。
在她看來,這樣的勞動教育課并非是要讓學生們掌握一項技能,而是要俯下身接觸土地,理解勞動人民的不易。“更重要的是,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參加勞動耕讀實踐的日子里,我覺得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和意義。”
幾年來,清華大學師生的勞動足跡逐漸印在了江西婺源、陜西榆陽與靖邊、湖北恩施等地。很多學生走出校園去往鄉村之前,最大的感受是“有趣、新鮮”。但真正貼近大地去勞動,他們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安東認為,進入大學之前,多數學生都在“拼學業”,與勞動、與基層相隔很遠。“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勞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自己真的去勞動了,才知道普通勞動人民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時付出的艱辛;只有走到普通勞動人民身邊,才能夠真正培養他們與基層勞動者的感情相通。”
同樣在康縣完成了“耕讀-勞動教育”課,日新學院學生許馨心寫道:“脫離城市的喧囂,走上鄉村的小道,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割麥子、種豆子、鋤草、松土,每一次勞動體驗都讓我收獲了更多的農業知識,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農民的不易。到基層去看看,所學的理論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具有了現實的關切,具有了感人的溫度……”
“那些從未注意過的身邊的勞動者,也是我們的老師”
從書卷中抬起頭,勞動教育的“講臺”可以搬到田間地頭,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為大學生的老師,一起日出而作,翻土起溝、播種施肥、采摘果實;“講臺”也同樣可以搬到校園的各個角落,由校園里并未被關注過的保安、食堂阿姨、園藝工人等“授課”。
“日常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勞動,也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機械系2019級本科生郭家瑄在學校組織的“‘清’年愛勞動”活動中,曾參與了校門秩序管理崗位的值班。“實際上去校門口值班,需要早起,即便天氣再冷,也要站在那邊維持秩序。”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作為學生,可能在學習、科研之外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工作,但實際參與其中,才真切認識到營造美麗安定的校園學習環境是離不開許多默默無聞的工作者的無私付出的。“看到了很多被我們忽略的地方,讓我對勞動者有了更深厚的敬佩。我們也應當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通過更努力地學習,在未來作更多貢獻。”
李佳祺和同學一起在校園里體驗了幾次除草,平時看上去很“聽話”的除草機,到了他們手中卻“拐起了彎兒”,“要非常認真、非常用力地去工作”。她坦言,在和園藝工人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草坪維護有固定修剪時間,“體驗除草之前,并沒有特別關注過校園里的草坪為什么保持著美觀的狀態,原來背后還有這么多園藝工人在付出,他們真的很偉大”。
她也在凌晨4點多“掙扎”著起床,參與食堂早餐的準備工作。和食堂阿姨一起擇菜、和面、包包子,開餐后站在窗口售賣,她笑稱,“平時早晨時間緊,買早餐時阿姨能夠迅速算出價格和刷卡,但到了自己這里,種類繁多的早餐讓人眼花繚亂、手忙腳亂”。
“要讓大學生出力流汗地去勞動,讓他們體驗平凡勞動者的勞動工作。校園內便有很多沒有被學生關注到的勞動者,他們親身去體驗了才能有更深的感悟。”清華大學團委原副書記、全球勝任力中心副主任黃成曾負責學生勞動實踐工作,她介紹說,自2020年年底,清華大學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分別推出了“‘清’年愛勞動”“清‘研’愛勞動”鍛煉志愿專項,把勞動體驗崗位設在了日常生活可觸及的地方。
“我們也鼓勵學生服務這些校園內的勞動者,面向他們開展校園講解,讓這些平時可能只是兩點一線工作、休息的勞動者,更了解和熟悉清華校園,進行雙向互學。”在黃成看來,首先要為初入大學的大學生“扣好尊重勞動者、熱愛勞動的第一粒扣子”,讓他們在觸手可及的勞動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今年5-6月,清華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展了“勞動教育月”系列活動。學生們可以參與到食堂初加工擇菜、教室值日生、超市運行支持、樓宇清潔、自行車擺放等工作里;可以到北京海淀區近郊的農場里,在農場師傅的指導下開溝、澆水、播種、蓋土,完成毛豆播種;也可以到園藝、木工、布藝、非遺體驗等“小而精”的趣味工作坊中,感受勞動的樂趣。
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部長余瀟瀟提到,學校黨委制定發布了《清華大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深化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和認識,樹立正確勞動觀念,提升學生勞動能力,通過打造五月“勞動教育月”、開展“勞模進校園”、評選“最美勞動者”等系列活動,促進形成“愛勞動,最清華”的校園勞動氛圍。
“我們更加強調出力流汗的‘體力’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她介紹說,大部分學生參與后最大的感受是“第一次親自參與實際的勞動過程,真正走近身邊的勞動者后,才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不易”。
從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到“勞動+”
去年暑假,在北京海淀區蘇家坨鎮的書院農場里,新雅書院2021級本科生何潤琪第一次體驗了“勞動分隊長”的工作。在他看來,勞動并非單打獨斗,“要把時間和任務分配好,有效、高效地組織同學們完成勞動,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從勞動的場景里,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脈絡。”在他看來,農場為北京市民提供果蔬保障,“會覺得原來我們的食物是這樣來的,它是這樣流通到整個市場上去的,這比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直觀,深入體驗、思考后還會有更大的視野打開”。
朱安東認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勞動教育要提高針對性,讓學生真正參與農工勞動,同時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勞動教育不僅要體現在課程里,更應該體現在全過程、全領域的教育中。”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勞動教育委員會主任過勇在學校與昌平區共建的勞動教育基地現場,見證了學生們參與基地大棚內起蒜、種姜等田間勞作的過程。在他看來,大部分大學生在城市長大,對農村不甚了解或者印象還停留在過往,實際現在很多產業發展都有高科技的注入,未來同學們也可以在其中作出自己的貢獻。“希望同學們在親身參加勞動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樂趣,感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增強對農村和農民的感情,增強對國家的熱愛。”
“勞動教育的落實落地還需要加強第一、第二課堂融合。”過勇談到,學校一方面在培養計劃中增加勞動教育相關內容,比如基礎工業訓練中心開設的20余門制造工程系列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制造工程知識的同時,動手實踐把自己的創意想法變成現實;另一方面也在系統的培養計劃和課堂教學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通過課內主渠道,發揮課外優勢,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全面培養學生的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今年5月,清華大學勞動教育委員會正式成立。過勇希望結合學校的勞動育人傳統,進一步探索出勞動教育的清華經驗、清華模式,下一階段將重點加強勞動教育的課內課外相結合,創新勞動教育模式,緊密圍繞“什么是勞動”的本質問題,結合學校在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基礎,探索“勞動+”的活動模式,擴寬勞動教育活動場景的同時擴大學生受益面,推動形成全員覆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