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自助取袋機里的保險銷售陷阱
□ 馮海寧
近日,有媒體記者在上海調查采訪時發現,多家醫院自助取袋機上聲稱可免費領取塑料袋,但當用戶根據提示進行掃碼后,彈出的界面卻極具迷惑性,一不留神就變成了“買保險”。如果是老年人,更容易上當。對此,有患者呼吁醫院把好入門關,杜絕此類行為發生。
為落實“限塑令”,如今很多醫院藥房都不再向患者免費提供塑料袋,在這種情況下,在部分醫院出現的自助取袋機提供免費塑料袋,正好滿足了一些患者的需求。然而,無論是從一些患者的吐槽來看,還是從記者調查發現的問題來看,均說明這類免費塑料袋并非“免費午餐”,而是暗藏保險銷售套路。
比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自助取袋機上寫著“免費取袋、還送保障”的廣告語,同時按鈕設置也極具迷惑性,稍不注意就會點擊進入保險產品投保界面;成功投保后,不仔細看又會很容易開啟“自動扣費”按鈕。也就是說,所謂的“免費取袋”是誘餌,銷售保險產品才是真實目的。在采訪過程中,記者就目睹了多位市民“不小心”購買了保險的經歷。
如果這種保險產品是在監管部門備案的合規產品,且跟患者的需求匹配,那么作為患者可以考慮購買,讓自己多份保障。但一些自助取袋機運營方打著免費領塑料袋的名義,讓患者“不小心”購買保險,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一方面,這種保險銷售套路涉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涉嫌違反保險法、《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中有關不得欺騙投保人、不得向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重要情況等規定。
這種以銷售保險為目的的自助取袋機出現在不少醫院,也反映出醫院的管理出現了一些紕漏。運營自助取袋機的企業之所以能夠入駐醫院,從常理上講,應該同醫院簽訂了相關協議,支付了一定費用,那么醫院在從中受益的同時,也應該做好相關管理工作,杜絕運營方誘導市民購買保險等不規范行為發生,從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
此外,還需要反思的是某些保險機構的營銷行為。近年來,有關消費者“被投保”的現象頻頻出現,比如,去年南京部分市民給電動車充電時被“套路”誤買保險。這一現象既提醒消費者要警惕保險銷售套路和陷阱,也提示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新型保險銷售渠道的監管。對于類似醫院自助取袋機暗含保險銷售套路在內的所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險問題,不妨開展一場全面治理。(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