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領域專利儲備最高增速56.6%
□ 本報記者 張維
一年時間已過半,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年中答卷日前交出。
“主要知識產權指標運行平穩,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提質”,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對2023年上半年成績的總體評價。
一系列數據支撐了這一說法:專利方面,上半年共授權發明專利43.3萬件,實用新型專利110.4萬件,外觀設計專利34.4萬件。截至6月底,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456.8萬件,同比增長16.9%。
商標方面,上半年共注冊商標201.8萬件。完成商標異議案件審查8.7萬件,完成各類商標評審案件審理18.2萬件。收到國內申請人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3024件。截至6月底,我國有效注冊商標量達4423.5萬件,同比增長9.1%。
地理標志方面,上半年共批準保護地理標志產品3個,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97件,核準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經營主體3509家。截至6月底,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498個,累計核準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173件,累計核準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經營主體超2.5萬家。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方面,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共發證4861件。截至6月底,我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累計發證6.6萬件。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上半年,全國各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共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案件2.1萬件,指導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受理糾紛調解5萬件。
知識產權運用方面,上半年我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達2676.6億元,同比增長64.6%。今年1至5月,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1577.8億元,同比增長5.8%。
擁有專利創新型企業增長快
知識產權在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塑造良好營商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2023年上半年繼續凸顯。
國內專利商標擁有量穩步提升。截至6月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68.3萬件,同比增長20.4%,其中,維持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達到55.9萬件,占比15.2%,較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國內注冊商標有效量為4217.7萬件,同比增長9.4%,呈穩步增長態勢。
擁有專利的創新型企業數量增長較快。截至6月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38.5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6萬家,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60.5萬件,占國內總量的七成以上,較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180.4萬件,同比增長23.3%,高于國內平均增速2.9個百分點。
數字技術領域專利儲備進一步加強。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統計,截至6月底,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增速排前三位的技術領域為,計算機技術管理方法、計算機技術和基礎通信程序,分別同比增長56.6%、38.2%和26.0%,增速遠高于國內平均水平20.4%,為我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國申請人向外知識產權申請更加活躍。今年上半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國內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3.3萬件,同比增長7.1%,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3024件,同比增長12.0%。自2022年5月加入海牙協定以來,我國申請人月均提交外觀設計國際申請超過150件,位居全球前列。
我國知識產權進出口規模保持穩健增長。今年1月至5月,我國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口額為1208億元,出口額為369.8億元,進出口額均實現增長,知識產權貿易表現出較強韌性。
核心產業專利創新蓬勃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專利創新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有關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為160.0萬件,其中國內127.3萬件,國內與國外在華專利數量總體呈現“八二分”的格局。
“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增長迅速。”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說。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速達18.1%,是同期我國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年均增速的1.5倍。其中,2022年授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33.5萬件,同比增長17.5%。
國內企業數字經濟領域的創新勢頭可謂非常強勁。截至2022年底,國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擁有量占比為70.9%。“利用國內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本土創新力量崛起,國內頭部企業不斷涌現,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葛樹說。
在數字經濟領域的諸多創新力量中,東部地區的優勢尤為明顯。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國內總量的71.3%,呈現“三強鼎立”的態勢,對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更多外企來華開展數字經濟專利布局。截至2022年底,95個國家(地區)在華擁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32.7萬件,其中數字產品制造業所占比重達62.7%。國外企業在半導體、通信系統設備和光電子器件等重點產業強化專利布局,這也意味著我國企業在相關領域需要加大技術攻關力度。
“下一步,我局將繼續加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及關鍵數字技術專利的統計監測工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好服務支撐。”葛樹說。
給予企業創新更多的扶持,離不開資金要素。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作為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紓困賦能的重要手段,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2022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達4868.8億元,連續三年保持40%以上增幅。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介紹,今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從強化業務指導、提升評估能力、優化服務舉措等多方面著力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上半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金額達到2676.6億元,同比增長64.6%,質押項目1.6萬筆,同比增長56.9%。其中,質押金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普惠性專利商標質押項目占比72.5%,惠及中小微企業1.1萬家,同比增長54.4%,普惠范圍進一步擴大。
打擊商標惡意注冊24.9萬件
2023年上半年的顯著成績,還體現在針對商標領域中惡意注冊和囤積行為的嚴厲打擊上。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至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累計打擊商標惡意注冊24.9萬件,其中商標注冊申請、異議等授權環節不予授權19.2萬件,占比77.1%;注冊商標的無效宣告等確權環節不予確權5.6萬件,占比22.5%。同時,上述案件中,申請人懾于法律和政策威嚴主動終止違法違規行為,撤回申請、注銷商標等共20.4萬件,占比81.9%。
“今年6月以來,我們針對申請具有重大不良影響的商標,惡意申請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社會公眾關注熱點、網絡熱詞、名人姓名商標等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胡文輝說。
比如,對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和成都大運會等重大賽事活動開展預警布局。根據社會熱點和輿情關注,及時更新商標注冊敏感詞庫,對316件重大不良影響商標予以處置。
“搶注并不意味著當然取得注冊。”胡文輝說,國家知識產權局針對商標搶注行為進行精準打擊,對侵犯他人在先權利搶注的商標申請,依法作出駁回決定,穩定合法經營者的合理預期。同時,有力打擊商標惡意囤積,各業務環節共打擊惡意囤積商標2220件,不予核準惡意囤積商標轉讓173件。
限制濫用商標法律程序,共打擊以欺騙或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商標439件,對212件惡意制造同日申請的商標注冊申請予以處置。針對惡意撤三、惡意異議、惡意復審、惡意無效等開展規制措施研究。
同時,加大商標代理監管力度,向市場監管總局轉送商標代理違法違規商標申請36件,加快建立完善商標代理信用檔案、商標代理信用評價管理辦法及指標體系。
“下一步,我們將以專項整治為抓手,持續釋放從嚴治理的強烈信號,推動商標注冊秩序規范化建設不斷深入,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支撐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的能力。”胡文輝說。(來源: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