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文博】新疆千年絲路上的羅馬式公共浴場
中新社烏魯木齊7月6日電 題:新疆千年絲路上的羅馬式公共浴場
作者 茍繼鵬
一千年前的公共浴場就已具備“地暖系統”了?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的唐朝墩古城遺址內,一座帶有濃郁羅馬風情的公共浴場曾在往來絲綢之路的商旅中掀起“沐浴之風”。
該古城為始建于公元7世紀的唐朝蒲類縣城遺址,曾是絲綢之路新北道東端一處重要的軍政建置和交通樞紐,毗鄰當時的北庭都護府。遺址內羅馬式浴場的發現在中國境內是首次。
“這座浴場建于公元10世紀的高昌回鶻時期,在三四百年間歷經多次修繕,很可能是城市的公共浴場,既滿足了當地民眾需求,也為過往商旅、僧侶提供了沐浴休閑的場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魏堅告訴中新社記者。
該浴場功能設施完善,分為門廳區、工作區和洗浴區,設有更衣室、熱水室、溫水室、冷水室、桑拿(蒸汽)室。浴場結構為半地穴式,由上下兩層建筑空間構成。上層在地表之上,為洗浴活動區,而下層的基礎部分位于地表之下,為煙道和供熱空間。換言之,這是一座“地熱式”公共浴場。
據魏堅介紹,這種下層以磚砌支撐柱為支架,將建筑分為上下兩個封閉空間的建筑方式,在古羅馬時期維特魯威所著的《建筑十書》中被稱為“挑空式地板”,即利用支撐柱構建浴場的地下供熱系統,在使用時,爐灶燃燒的煙火可通過支撐柱間的煙道在浴場下層流動,形成“地熱”,用以維持浴場上層洗浴空間的溫度。
類似浴場建筑遺址在歐洲和西亞、中亞多有發現。歐洲的浴場建筑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尤以羅馬浴場著稱。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藝等方面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但浴場出土的各類遺物、墻面的裝飾彩繪等又明顯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斑@反映了東西方建筑傳統和技藝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新?!蔽簣哉f。
唐朝皇室酷愛溫泉浴,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當屬楊貴妃與華清池。但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記載。儒家經典《周禮》中也有“王之寢中有浴室”的記述。后來沐浴逐漸演變為一種禮儀,為了合乎禮制,人們焚香沐浴。漢朝“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入法。
至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與商業繁榮,沐浴更加世俗化、商業化,城市中出現服務完善的公共澡堂,甚至還有為顧客服務的搓背人。蘇軾就曾在詞中寫道,“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p>
“作為國內少見的浴場遺址,此次發現為我們探討天山北麓的城市生活景象提供了資料與依據,也為我們透物見人、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線索?!蔽簣哉f。
如今,站在這座千年前的羅馬式浴場遺址前,曾經商旅云集、街市繁華的場景仿若就在眼前:天南海北沿絲綢之路經長途跋涉匯聚于此的人們,在熱氣蒸騰的澡堂里搓洗一番,“新浴振衣覺身輕”,清爽開啟下一段旅途。(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