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就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答記者問
司法助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就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答記者問
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于7月8日至9日舉行。此次論壇期間,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分論壇的主辦單位之一。論壇召開在即,最高檢發布了一批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這批典型案例有什么特點?作為司法機關,檢察機關又如何在法治軌道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發布本批典型案例的背景和主要考慮是什么?
胡衛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檢察機關作為黨領導下的司法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更應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大格局中肩負重要責任。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是黨中央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重大司法改革任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成果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制度設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是檢察公益訴訟傳統的法定辦案領域,是“4+N”案件范圍重要法定領域,也是檢察公益訴訟最大的辦案領域。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9.5萬件,占全部公益訴訟辦案數量的52.5%,案件規模呈逐年遞增趨勢。近年來,檢察機關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案件的監督類型,除傳統的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外,還涉及森林病蟲害、珍稀鳥類、瀕危植物、濕地、自然保護區、文物、自然遺跡等,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檢察公益訴訟走過全面推開五周年重要時間節點,進入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明天將召開,此次論壇期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武漢大學聯合主辦“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分論壇。在分論壇將召開之際,最高檢發布一批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旨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各級檢察機關高質效辦好每一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持續提升辦案質效和影響力,提高辦案規范化水平,推進公益訴訟檢察高質量發展。
記者:本批案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胡衛列:本批典型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案件類型豐富,涉及領域廣泛。本批案例包括貴州省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烏江流域生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案等10件,涵蓋了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保護的多方面。
二是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監督方式多元化。本批典型案例中有8件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案件,檢察機關運用磋商、訴前檢察建議、召開圓桌會議、聯席會等多種方式,在訴前解決問題。從檢察機關行政公益訴訟辦案實踐整體來看,檢察機關以磋商、訴前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生態環境監管職責,93.9%的案件在訴前環節得以解決,絕大多數案件訴前實現保護公益目的。這充分體現了檢察公益訴訟的督促之訴、協同之訴特點,再次說明檢察機關通過訴前磋商、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實現公益保護的效率高、效果好,是最佳的司法狀態。
三是充分發揮“訴”的剛性監督作用。本批典型案例中有2件起訴案件。雖然起訴案件數量占比較低,但其作為檢察公益訴訟監督的“后手”,增強了訴前檢察建議的監督剛性。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兼顧“公益”和“訴訟”,針對整改不到位的,敢于、善于運用提起訴訟的法律手段強化監督效果,切實有效促進受損生態環境的修復。
記者:檢察公益訴訟如何通過司法方式助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胡衛列:檢察機關堅持立足憲法定位,通過法律賦予的檢察公益訴訟職能,以司法方式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從公益訴訟制度本源來看,行政公益訴訟是檢察公益訴訟的核心,檢察機關也是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唯一主體。檢察機關堅持把加強行政公益訴訟作為主責主業,對生態環境領域負有法定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怠于履行職責的,通過檢察建議或者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方式,督促其依法履職,有力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同時,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責任主體,通過民事公益訴訟的方式,使其承擔破壞生態的修復、賠償責任。如貴州省檢察院針對烏江流域污染治理難題,依法能動履職,以事立案,依托一體化辦案協同推進,綜合發揮行政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的職能作用,利用多元化監督方式,實現烏江河流域水生態環境長效治理。
在行政公益訴訟中準確把握好行政機關與檢察機關在維護公益中的關系,既要發揮監督作用,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又不能越位代行職權。行政機關是保護公共利益的第一順位代表,不僅負有維護公共利益的法定職責,在專業能力和統籌資源方面也有其優勢。檢察機關在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的同時,也要秉持公益訴訟督促之訴、協同之訴的功能定位,堅持“雙贏多贏共贏”監督理念,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協作,發揮行政與司法的合力,共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新格局。
檢察機關堅持持續跟進監督理念,強化監督力度、提高監督剛性,堅持以訴的形式履行法律監督本職,推動對受損公益有效修復。對檢察建議到期后,行政機關仍不依法充分履職、受損公益未能有效恢復的,依法提起訴訟,以訴的剛性作為公益保護的剛性后盾。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檢察院針對行政機關未依法履行對企業擅自傾倒、堆放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法定監管職責的行為,在依法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履責后,行政機關仍未依法整改致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處于受侵害狀態,檢察機關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針對同一公益損害事實,堅持行政公益訴訟優先,用好磋商、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的階梯式辦案方式,優先督促行政機關嚴格監管責任,進而督促行政相對人落實主體責任,有效實現公益保護共同目標。針對行政機關窮盡監管手段仍然無法實現公益保護目的,及時開展民事公益訴訟追究違法行為人的民事賠償責任。如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檢察院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后,行政機關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但經數次磋商仍未達成賠償協議。檢察機關銜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及時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追究違法行為人違法排放危險廢物污染環境的責任。
記者:對于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最高檢下一步有哪些工作部署?
胡衛列:黨的二十大對全面依法治國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部署,為今后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發展指明了方向。各級檢察機關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正確認識檢察工作現代化的深刻內涵,更充分地認識把握、更自覺地發揮好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治理價值作用。緊密圍繞服務大局、服務人民,找準履職切入點、著力點,深化辦案實踐,以質效優先導向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強最高檢、省級院自辦案件工作,注重從省級院直接立案辦理案件中培育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以最高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專項報告為契機,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強化協作配合,注重與刑事、民事、行政等其他檢察職能和行政機關、人民法院等各相關部門和制度機制的協同聯動。
(最高檢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