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夏季達沃斯: 探尋全球經濟重啟增長新動能
第十四屆夏季達沃斯:
探尋全球經濟重啟增長新動能(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林子涵
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四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日前在天津閉幕。年會期間,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政商學界人士齊聚海河之濱,就如何激活發展新動能、促進全球經濟復蘇展開深入對談。其中,數字經濟、綠色轉型、開放合作等成為與會者聚焦的關鍵詞。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也是論壇的重要議題之一。與會嘉賓表示,在全球經濟復蘇和新動能培育的過程中,中國將在多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數字經濟成為增長亮點
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舉辦正值全球經濟復蘇和變革的關鍵時刻。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在以“重啟增長”為主題的分論壇上表示,受地緣政治沖突、金融市場波動、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通脹高企、利率上升等情況,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全球迫切需要找到重振經濟的新機遇。
論壇期間,多位嘉賓表示,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領域、新賽道快速崛起,為全球經濟復蘇創造有利條件。
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說,近年來,包括數字服務、電商貿易等在內的全球數字貿易正在快速增長,為促進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未來,有必要加強數字化發展,彌合全球數字鴻溝,讓更多人接觸數字科技和數字服務,這對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經濟的長遠發展大有裨益。
越南總理范明政表示,包括數字化業務、數字化轉型等在內的新興行業的發展有望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驅動力。這些新領域、新業態的發展有利于改善現有供需關系,促進相關貿易以及投資的增長,帶來更多就業機遇。
“包括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在內的高科技產業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潛力的方向之一。”首爾大學國際研究研究生院國際關系教授李根在論壇上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創新型企業正在涌現。未來,如果全球科技界能夠保持開放合作,高科技產業有望進一步釋放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高質量發展成果贏得廣泛贊譽。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高科技領域發展迅猛,多領域走在世界前沿。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不久前發布的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也顯示,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貢獻位居榜首,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科創活力與發展實力。期待中國持續通過開放交流、團結合作,推動全球科技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作貢獻。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金刻羽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著力加強對半導體、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領域的資源扶持,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注入動力。未來,期待中國持續加強開放合作,引領前沿技術與產業發展,為新領域新賽道開創更多機遇。
綠色轉型培育發展動能
綠色經濟、能源轉型是本屆論壇的重點議題之一。多位與會嘉賓談及,綠色低碳轉型有利于創造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認為,向綠色經濟轉型至關重要,綠色經濟對新西蘭的國際貿易非常有幫助。隨著氣候變化的問題越來越嚴峻,國際消費者越來越有意識地選擇綠色產品。新西蘭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將持續挖掘相關出口機遇,走綠色可持續之路。
針對國際上對綠色轉型可能增加經濟成本而非提振經濟的質疑,希普金斯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持續下降。使用可再生能源有望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巴巴多斯總理莫特利也強調了綠色轉型的重要性。在此次夏季達沃斯之前,“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呼吁加強氣候融資及綠色基建。莫特利表示,實現綠色轉型,不應有任何一個國家掉隊。全球多邊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及私營部門需通力合作,落實氣候融資需求,解決資金監管的問題,打造更具韌性的綠色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不久前發布《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薩迪婭·扎希迪向媒體介紹報告內容時表示,綠色轉型尤其是能源轉型是未來全球新增就業最多的領域之一,可能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環保人員、太陽能工程師等就業崗位有望出現較多增長。
與會嘉賓表示,在綠色轉型及能源科技領域,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
“在引領全球實現可持續目標方面,中國可以發揮關鍵作用。”陳黎明說,從光伏、稀土提煉加工到新能源汽車及電池,中國在綠色轉型進程中不斷取得創新突破。當前,中國生產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占全球市場份額70%,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大力發展綠色轉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津巴布韋工商部部長塞凱·恩澤扎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對外加強綠色投資與合作,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目前,有多達230家中國企業在津巴布韋進行了投資,其中不少參與了綠色礦產相關的開發與合作。近期,津方與中方正就鋰精礦加工投資展開洽談。隨著中國綠色投資進入津巴布韋,期待越來越多電動汽車從津巴布韋的生產線上駛出。
開放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發布的報告指出,“貿易碎片化”可能使全球GDP遭遇高達7%的損失;如果再疊加技術“脫鉤”,損失可能高達12%。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博爾格·布倫德引用這組數據表示,各國應避免“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打破貿易壁壘,攜手共促全球經濟復蘇。
“全球性問題,需要采取全球性方法來解決。”范明政表示,面對全球經濟下滑、通脹高企、疫情延宕、地緣政治沖突、南北發展鴻溝等全球性挑戰,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而是需要加強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他特別提到,有必要充分發揮經濟及金融領域國際組織作用,制定相應優惠政策,推動全球性問題解決。
“面對挑戰,有國家可能傾向于‘向內看’,打造自己的安全性和韌性,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向外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危機。”希普金斯表示,“向內看”不符合任何國家的長遠利益,各方應攜手推動世界經濟和貿易朝更開放的方向發展。
“所謂‘脫鉤’‘去全球化’,既不現實,也很危險。”陳黎明表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會增加世界經濟的全局性風險,導致經濟效率大幅下降。各方應秉持開放理念,積極踐行多邊主義,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環境,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與會期間,多位嘉賓表示,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與全球共享發展機遇,為世界樹立了開放合作的典范。
塞凱·恩澤扎表示,“一帶一路”為非洲乃至全球帶來了貿易機會。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津巴布韋與中國達成了多項富有意義的合作。目前,雙方正在考慮繼續擴大貿易規模與范圍,加強在前沿技術和創新領域協作。未來,相信津巴布韋將通過“一帶一路”受益匪淺,與中國的貿易投資合作越來越多。
菲律賓信息和通信技術部部長黃延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保持開放合作,對全球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期待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持續加強合作,這種合作將不僅限于資金方面,而且有望向技術共享、平臺共享的方向持續延伸。目前,中國—中亞、中非的合作樹立了良好樣板。未來,隨著中國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中國的援助與合作將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機遇,助力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