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解讀安徽科技創新密碼
中新網合肥6月2日電 題: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解讀安徽科技創新密碼
記者 張俊 吳蘭
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在中國的版圖上,中部省份安徽把創新視為最為寶貴的資源,在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道路上,勇擔“開路先鋒”,誕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成果。
安徽科技創新“密鑰”,離不開這一組密碼——“336614”。
“336614,這組數字出自于《安徽省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行動計劃》。作為安徽科技戰略布局,它概括了安徽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方向、重大任務和重要舉措。”安徽省科技廳副廳長姚群向記者介紹說,一方面是聚焦前沿科技和基礎研究,探索科技“無人區”;另一方面也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
數字中“33”,分別是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構建先進集成電路、下一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與認知對抗三大戰略優勢領域。
以量子信息為例,安徽合肥正全力打造“量子科技”“量子產業”雙高地,不僅誕生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九章二號”和“祖沖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在內的前沿科技成果,同時也形成了量子科技企業集聚的“量子大道”。
在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團隊開發的量子通信設備已應用在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及“量子城域網”中,“量子高清密話手機”和“量子加密智能辦公本”產品均已推出,量子科技正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
“336614”科技戰略布局中的“66”指的是聚焦數學與應用研究等六大“引領”基礎研究領域以及人工智能等六大“倒逼”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隨著戰略科技力量梯次不斷壯大,目前安徽已建、在建和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累計建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臺217家。
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的“科學島”上,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亦被稱為“人造太陽”)近日成功實現了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據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清泉介紹,科研團隊在開展科研的過程中,也及時“捕捉尋找”可轉化的衍生技術,先后研制成功了緊湊型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和太赫茲光主動安檢成像檢測等產品,實現了以基礎研究促應用,以應用“倒逼”基礎研究的路徑。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關鍵核心技術。“336614”中的“14”就是圍繞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的14個重點產業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姚群介紹說,安徽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滾動編制“引領”“倒逼”等清單,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集結優勢力量協同攻關,緩解“燃眉之急”。
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科大訊飛依托承建的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出了星火認知大模型,助力人工智能解決社會“剛需”問題。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六安市金寨縣,當地許多學校用上了科大訊飛開發的智慧教育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學生不僅能夠得到較好的教育資源,同時還能對學習薄弱點進行分析,實現個性化輔導和“因材施教”。
如今,創新已成為安徽最亮眼的“名片”。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1年穩居中國第一方陣,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7件,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41.6%。
科技創新為安徽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未來,安徽高質量發展路上動能強、后勁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