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志愿服務中的“她”力量
閱讀提示
蘭州城關區總工會組建女職工志愿服務隊,構建“1+1+2+N”志愿服務體系,為社區居民開展送愛心餐、搭建鄰里交流平臺、心理輔導等富有工會特色的志愿服務,繪就了一幅社區溫暖畫卷。
“在工會女職工志愿者的幫助下,我們和孩子的關系終于緩和了。”近日,在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張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區內,一名社區居民向女職工志愿服務隊表達感激之情。
1個多月前,該居民和孩子產生矛盾,孩子把自己鎖在房間內不出門。正當一家人焦急之時,城關區女職工志愿服務隊的心理咨詢師登門,一面做孩子的心理疏導,一面為家庭教育支招。待親子關系緩和后,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社區工會聯合會舉辦的活動,成功化解了親子矛盾。
今年3月,城關區總工會組建了女職工志愿服務隊,構建“1+1+2+N”職工志愿服務體系,即以“1”個陣地為核心,“1”批模范女職工為引領,面向一老一小“2”個群體,努力打造“N”個工會女職工志愿服務隊服務品牌。
女職工志愿服務隊組建以來,在開展富有工會特色、職工特點的送溫暖、送文化、送法律、送培訓、送健康等志愿服務的同時,聯絡轄區內20多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參與志愿服務,巧解社區居民的家長里短,繪就社區溫暖畫卷。
“金阿姨的愛心餐”
白塔山社區是城關區靖遠路街道下轄的一個老舊小區,退休職工比較集中。社區居民金阿姨退休后,和幾位姐妹一起學做美食、互相品鑒。女職工志愿服務隊成立后,金阿姨帶動幾位姐妹加入,一起主動為獨居老人、孤寡老人送愛心餐。
一次,社區居民陳奶奶意外摔傷,只能臥床休養,可是子女不在身邊,老伴也不擅長做飯。女職工志愿服務隊了解情況后,安排金阿姨和志愿者為陳奶奶服務。連續1個月,志愿者每天變著花樣為陳奶奶送去愛心餐,并積極做好治療康復期的心理疏導工作。
“雖然都是家常飯,卻讓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在志愿者的幫助下,逐漸康復的陳奶奶走出家門,甚至走進社區,主動要求加入女職工志愿服務隊,“要讓金阿姨的敬老便民服務圈越做越大”。
正是在這樣的影響帶動下,“金阿姨的愛心餐”日漸成為城關區女職工志愿服務隊的品牌之一,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方面開啟了“社區+志愿者+社工”的有益探索。
“周五讀書會”
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的19名女職工,在加入女職工志愿服務隊后,發現彼此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讀書。因此,4月下旬,在世界讀書日活動中,19名女職工志愿服務隊員萌生了設立社區讀書會的想法。
楊家園社區位于蘭州主城區的中心地帶,有老年居民1800多人,是一個老齡化問題突出、老舊樓院密集的“雙老社區”。每逢周五,女職工志愿服務隊就組織開展讀書會活動,并動員轄區老年居民參加,倡導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區”。
在讀書會期間,女職工現場分享讀書感受,老年居民則結合閱讀主題,講述生活故事和人生感悟,以讀書會的形式構建趣緣社群,促進鄰里的知識共享和友好關系。
“通過閱讀和分享,在社區搭建一個鄰里交流的心靈平臺,使女職工志愿服務隊成為和諧城市、老年人友好社區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志愿服務隊一名隊員說。
身邊的心理專家
“生完二寶后,身心疲憊,工作中也經常感到煩躁……”前不久,在開展社區服務過程中,一名護士的吐槽引起了女職工志愿服務隊的注意。
“我們要多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當好職工身邊的心理專家。”志愿服務隊幾名心理咨詢師認為,這名護士存在心理焦慮問題。隨后,志愿服務隊連續6次對她進行心理輔導和紓解,幫助她擺脫情緒束縛。
據了解,城關區女職工志愿服務隊組建后,20名咨詢師還專門成立了心理輔導分隊,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心理咨詢、戶外團體活動、心理輔導講座和心理素質訓練課等活動,幫助職工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如今,心理輔導分隊日漸成為女職工志愿服務隊的新品牌,不僅深入小巷社區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評估、教育培訓、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服務活動,還聚焦職工的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孝老關系等開展一對一的情緒管理、壓力管理、行為管理的心理調適與訓練,促進職工家庭和諧幸福。
康勁 (來源:工人日報)
康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