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鄉賢牌”凝聚“向心力” 湖南張家嶺村繪就鄉村振興同心圓
中新網婁底5月19日電 (劉曼 伍石軍)連日來,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吉慶鎮張家嶺村的初心產業園里,村民們忙著中耕除草,為一排排矮矮的小籽花生苗“保駕護航”。花生成熟后,將通過該村鄉賢參事會秘書長吳開保回鄉成立的電子商務公司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利用電商平臺從事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帶動周邊村民種植小籽花生、糝子和辣椒等,創造了年平均30萬余元的產值,并逐年增加。”“80后”吳開保說,通過訂單模式能有效幫助村民增產增收。
鄉賢在農村居民中有威信、有口碑,受尊敬和認可,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在婁底市新化縣委統戰部的引導下,張家嶺村著力把鄉賢“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實力”,繪就鄉村振興同心圓。
留美博士、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科主任謝小明一直關心家鄉,2017年8月,在他的倡導發起下,教育助學基金會在張家嶺村成立。6年來,該基金會積極籌措資金50余萬元,資助、獎勵學生240余名,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25人考取本科、27考上專科。
以謝小明為代表的鄉賢們時常聚在一起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2020年10月,湖南智庫聯盟鄉村振興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安,婁底市委統戰部原副部長、湖南智庫專家李偉智,新化縣政府引進高層次人才羅孝學等內外鄉賢120余人,齊聚張家嶺,婁底市首個村級鄉賢參事會正式成立。
從此,鄉賢參事會在原有的村教育助學基金會的基礎上,延伸其功能,擴大其服務范圍,從興學助教,發展到助推產業發展、倡導鄉風文明、加速人居環境改造、協助鄉村治理、改善村容風貌等領域,全方位助力張家嶺村發展。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由10位鄉賢出資,新化籍的中國書協副主席、湖南省文聯主席、著名書法家鄢福初帶頭,引領一些書法家獻墨寶,寫碑文,挖掘本村的歷史文化和民間典故,在全村每個院落都豎起了院落碑。
謝小明、吳云初、吳仲姣等人出資在全村入口處豎立村碑;吳太斌出資10余萬元補償村民土地,拉通通往村辦公樓的公路,還出資4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吳滿松個人出資1.2萬元在院落添置石桌石凳,方便鄉親們休息……在鄉賢和村支兩委的帶動下,農戶籌工籌勞在道路兩旁、房前屋后筑起圍欄,統一規劃的菜園內水泥小道縱橫交錯,整齊美觀又干凈。
如今,張家嶺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齊全,公共服務功能齊備,全村通組到戶硬化公路達90%以上,自來水入戶率100%。
張家嶺村還建立了“村兩委+鄉賢”鄉村治理議事制度,不定期就村莊重要事項召開議事會,充分發揮鄉賢人士“情況熟、威信高”優勢,引導其參與到關系協調、矛盾化解和說服勸導工作中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孩子們去學校的公路有一個轉角處視線不好,建議裝減速帶。”“水管壞了,麻煩幫忙處理下。”“好的,馬上安排”………2022年4月,張家嶺村成立農事服務隊,專門解決村民的煩心事。
該村黨總支書記吳杰雄介紹,農事服務隊由鄉賢參事會與村委共同出資為服務隊隊員購買普惠性保險,“致力打造一支助力鄉村振興‘突擊隊’和‘排頭兵’”。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張家嶺村初心產業園是以現存的25畝拋荒耕地為基礎建設的村集體經濟產業園,輻射至村里原有的花生大豆基地,包括油茶等產業。
2022年,由村集體占股60%的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建成高標準小籽花生種植基地100畝,玉米大豆間作示范基地100畝,帶動200多戶村民參與,戶均年增收2300多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