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城市群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火車頭”
中國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在跑出加速度。
目前,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六個,分別是以紐約為核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核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及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
在國內,除了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躋身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也已初具規模,三大城市群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深入闡釋。其中,“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是二十大報告對未來中國城市群發展做出的總體規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有序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參與世界級城市群競爭,2022年,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三大城市群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經濟實力大幅增長
2022年,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都較上一年出現較快增長。
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0%左右。長三角26個城市GDP總量達到24.2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的20%。粵港澳大灣區九城(即不包括香港、澳門,下同)GDP總額超10.46萬億元,2021年GDP總額約為10.05萬億元,同比增長4.08%。如果加上香港、澳門,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總額則超過13.04萬億元。
拿京津冀城市群來說,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大關具有重要意義。按現價計算,其2022年的經濟總量是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河北跨越4萬億元量級,均為4.2萬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2.0倍和1.7倍;天津1.6萬億元,是2013年的1.6倍。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田學斌表示,九年來,京津冀三地始終堅持“一盤棋”的合作導向,深度推進區域一體化。2022年是“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重要一年。在過去的一年里,京津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蹄疾步穩,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除了京津冀城市群在2022年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外,作為目前國內發展成熟度最高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在2022年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該城市群26座城市24.2萬億元的經濟總量比上一年增長了近5%,占整個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總量的83%。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區域經濟學終身教授曾剛在接受新京報新京智庫采訪時表示,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計達到29.03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24.1%;與2021年相比,長三角GDP合計量增加1.42萬億元。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占全國29.8%,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超過30%,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粵港澳大灣區,九座城市整體經濟總量實現超過4%的增長外,相關城市也同樣表現亮眼。
例如,2022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2387.68億元,同比增長3.3%;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8839.00億元,同比增長1.0%;佛山市地區生產總值12698.39億元,同比增長2.1%;東莞市地區生產總值11200.32億元,同比增長0.6%;珠海市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達到4045.45億元,同比增長2.3%。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在過去的一年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實力繼續增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部融合發展不斷推進,珠三角九座城市內部聯動也在不斷加強,尤其是在重大基建和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以前城市群內部經常會出現搶資源的情況,隨著相關城市間協調融合不斷向縱深推進,經濟發展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對于三大城市群過年一年經濟的亮眼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在接受新京報新京智庫采訪時表示,對于三大城市群來說,2022年是重大工程實施和推進的重要年,除了經濟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外,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以及制度的軟聯通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一體化水平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里,三大城市群內部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無論是在交通互聯互通、產業聯動發展、制度標準銜接等方面,還是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等方面,三大城市群一體化水平都在向縱深推進。
例如,2022年9月28日,上海、江蘇、浙江三地政府聯合發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上海大都市圈也是繼南京、重慶之后,第三個跨省域的都市圈,且一口氣跨了三個省級行政區,囊括了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等九座城市。
曾剛表示,2022年長三角一體化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效便捷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網絡。消滅斷頭路、城際鐵路建設成績斐然,上海一小時都市圈可以覆蓋周邊八個城市;二是“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的市場生態系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G60科創走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三是地方政府間協同發展機制。“不破行政隸屬關系,打破行政邊界束縛”“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豐碩。
在京津冀城市群,2022年雄安新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高質量發展,新的“兩翼”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在田學斌看來,京津冀三地產業對接協作水平進一步提升,由“轉移承接”向“產業鏈合作”轉變。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質,由“持續向好”向“藍天常現”轉變。老百姓的獲得感進一步提高,由“提質增效”向“共建共享”轉變。
除了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同樣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2022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其中提出設立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邊界為韶關高新區。圍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抓緊優化算力布局,積極承接廣州、深圳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務向西部遷移,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林江表示,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來說,相關城市單一考慮自己轄區里面的基建,已經不能夠滿足基建增長的需要,因為數字基建最終的發展目標是服務更多的產業,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不過,對于三大城市群一體化的發展,在單菁菁看來,長三角的一體化在三大城市群里是發展水平最高的。拿“一網通辦”來說,其涉及的內容和涉及的范圍都非常廣泛。例如,長三角的醫保一卡通實現了41個城市全覆蓋,域內醫保一卡通聯網的醫療機構接近8000家。
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自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提出的“城市群”概念后,城市群的發展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步發展到今天的世界級城市群。
產業是支撐城市群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高質量的產業才能支撐城市群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縱觀已經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無一不是擁有較為強大的現代產業作為支撐。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保證大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群無疑是我國現代產業集聚的主要區域,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
單菁菁表示,以粵港澳大灣區來說,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引領高質量發展。包括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帶的建設,珠江西岸的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先進制造業在大灣區正在形成集群布局。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大灣區就有七個集群入選,珠三角的九個市全部進入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經濟間的互相關聯非常緊密,經過多年的發展,相關產業鏈已經成型。
對于大灣區內部珠江東西兩岸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林江則認為,跟珠江東岸相比,珠江西岸目前還缺乏一個龍頭城市帶動,相關產業異地布局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這制約著珠江西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京津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也在持續發揮。不過,田學斌也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城鎮體系建設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行政壁壘不同程度存在,合作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交通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的道路還任重道遠。
對于長三角城市群來說,高質量發展更多體現在上海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強。這一點在構建新的分工合作體系,強化區域綜合競爭力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曾剛看來,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相關城市的比較優勢不斷得到體現。可構建“上海企業+當地資源”“上海研發+當地制造”“上海市場+當地產品”“上海總部+當地基地”為核心內容的合理分工合作體系,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發展,進而大幅提升區域資源利用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軌道上的城市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通過不斷完善交通網絡,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使每個城市成為城市群網絡上的一個節點。
在京津冀城市群,過去一年,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區域營運性鐵路總里程達10848公里,較2014年末增長38.3%。
田學斌表示,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和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九年來,京津冀多層級的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持續深入,“軌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斷發揮作用。
“一個立體化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為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田學斌說。
新京報新京智庫注意到,在2022年,三大城市群對于城市群內部交通網絡的建設明顯提速。
除了京津冀城市群,“軌道上的長三角”在2022年也邁出關鍵一步,滬蘇嘉城際鐵路在去年開工建設。
據報道,滬蘇嘉城際鐵路向西匯入如通蘇湖城際鐵路,向南匯入嘉興至楓南線,一方面形成了聯系蘇州、嘉興的城際通道,一方面實現了與區域內多層次軌道交通線路的貫通和換乘銜接。
在曾剛看來,第一,便利了人員通勤,擴大了市民的就業范圍,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在相同的通勤時間內,快捷的地鐵無疑大幅擴大了市民的空間活動、工作生活范圍,市民因而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特別是在不同類型城市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跨省跨市地鐵為市民尋求滿意工作崗位的機會大大增加,有助于市民提高個人收入水平和幸福感。
第二,提升了企業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城市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員的招聘和更新,跨省跨市地鐵能擴大企業招工的范圍,有助于企業招聘適用的人力資源,同時還方便失業者再就業,有助于減輕企業解聘員工帶來的壓力、降低企業人員更新的成本。
第三,推進城市間合作,實現城市功能互補。借助上海與蘇州、嘉興之間的地鐵聯系,可以實現上海高端科教文衛資源密集優勢與蘇州嘉興建設空間廣闊、生態環境景觀美麗、生產生活成本低廉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克服上海擁擠、成本高以及蘇州和嘉興大型劇院、領事館缺失的劣勢,進而實現城市間取長補短、互利發展。
跟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而且有全世界技術領先的鐵路作為骨干支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東莞和深圳三個經濟發達城市,依靠我國較完善的普速鐵路網,先后開通了至歐洲、中亞五國、南亞、東南亞等國際貨運班列線路近20條,輻射影響歐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實現提速擴容,深江、廣汕和珠三角城際等10余條鐵路建設全面加快。
單菁菁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擁有世界級港口群和世界級機場群,包括吞吐量排名較前的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另外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都擁有自己的國際機場,這是大灣區城市群獨有的優勢。
對于三大城市群如何進一步發揮自身的交通優勢,曾剛表示,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的交通優勢十分明顯,是我國大型機場最多、高鐵高速公路最密集、國際航運大港綜合影響力最大、對外交流便捷程度最高的三大地區。從發揮現有優勢的角度看,應該加強城市群內部各種交通方式以及城市間、特別是跨省城市間在規劃、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的銜接、協調。通過設立合資企業、委托運營、購買服務等方式,大幅提升城市群交通網絡一體化水平、運營質量與效率。
中國式現代化“火車頭”
作為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群將發揮怎樣的作用,也是三大城市群發展過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之一。
近些年,我國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這些戰略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更加注重從世界的角度提升中國的影響力和引領力,不斷發揮“疊加效應”推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帶動全國整體現代化進程。
田學斌表示,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到2030年,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田學斌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其實就是要縮小京津冀內部的差距。從它的定位來說,就是要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做準備。
“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可能不僅僅要關注京津冀內部的差距,京津冀作為北方地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引擎,應該從南北差距的視角,來思考如何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拉動華北、輻射東北、帶動整個北方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為縮小南北差距作出更大的貢獻。”田學斌說。
新京報新京智庫注意到,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三大城市群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扮演的角色也存在不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也事關高質量發展能否落地落實。
對此,曾剛表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對國內其他地區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三大地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肩負著“火車頭”的使命。
曾剛指出,京津冀應該發揮國內頂級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高端人才云集以及舉國機制完善的優勢,在科技前沿、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方面,實現“0至1”的突破,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撐。長三角應該發揮“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環節齊備的優勢,在提升中外經貿合作質量、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實現新突破。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優勢明顯,華為、騰訊、比亞迪等大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引人矚目,應該在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全國產業創新合作網絡建設等方面,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實現“1至100”的科創效率倍增目標。
新京報記者 查志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