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者”陳寶智:32載見證中國核電建設逐步成長、走向世界
中新社上海4月10日電 題:“奮斗者”陳寶智:32載見證中國核電建設逐步成長、走向世界
中新社記者 鄭瑩瑩
中國核建“掌舵人”、56歲的“奮斗者”陳寶智用32年見證了中國核電建設從“跟跑”到“并跑”,再往“領跑”的過程。
陳寶智是中核集團副總工程師、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核建)黨委書記、董事長。
他的32年正是中國核電建設逐步發展的32年。
“學徒”之始
1991年,24歲的陳寶智參加工作,開始從事核電建設工作。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中國的核電建設剛剛起步,處于‘學徒’階段。”他說。
在中國核建最基層的組織單元——項目部,陳寶智見證了讓他至今難忘的兩座核電站的建成:一座是中國出口的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他在那里工作3年,是基層一名技術工程師。
回國后,他參與了秦山三期核電站的建設,該工程由中國與加拿大合作。
他回憶說,那個時候中國的核電建設剛剛起步,其所在團隊跟加拿大團隊學習的主要是核電建設管理,其中包括信息化管理,“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們(加拿大團隊)在核電建設管理方面給我們帶來的觸動非常大”。
成功“并跑”
陳寶智“掌舵”的中國核建是全球唯一一家連續38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設的企業。
中國核建伴隨著中國核工業發展而成長,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核工業創建、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真正到我們能跟人家處于并跑階段是上一輪核電大發展,那時,我們國家的核電技術比較成熟了,中國核建高峰期同時在建的核電機組達35臺,形成了批量化建設態勢。”陳寶智說。
在這一階段,伴隨著中國核工業的發展,中國核建駛上了核電建造的“快車道”。陳寶智說,在批量化建設過程中,中國核建的核電建造技術日趨成熟。
變中求機
時光荏苒,陳寶智已在中國核建系統內工作32年了。中國核電建設也從“并跑”奔向“領跑”。
成為中國“國家名片”、閃耀全球的“華龍一號”應用了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陳寶智介紹說,2021年,“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2號機組相繼投入商運,標志著中國三代核電技術躋身世界前列。
近年來,中國核建又承建了中國各類試驗堆、研究堆和相關生產設施。
與此同時,中國核建是中國較早“走出去”開展國際工程和投資業務的中央企業,其海外業務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業務涉及核能發電、生物能源發電等領域。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陳寶智在受訪時說。他表示,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自身成長的需要,企業得尋求改變。
中國核建總部在2021年11月29日從北京搬遷至上海。陳寶智說,這是為了實現企業戰略中心轉移。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有利于其充分整合資源,為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