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在步道停 人行道咋成了自行車停車場
車在步道停 人在車道走
人行道咋成了自行車停車場
本報記者 李博
近兩年,街頭的電動自行車數量越來越多,加上共享單車,這讓非機動車停車難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不少地方在步行道外側劃出了非機動車停放區,不過一些停車區卻設置在了原本就狹窄的人行道上。車雖然有地兒停了,行人卻沒地方走了,產生了“車在步道停,人在車道走”的怪現象。
地鐵站口停車區占了便道
家住林萃路京師園的徐先生反映,地鐵林萃橋站C1口外,便道上劃出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幾乎占了全部便道。每次步行到地鐵站,都只能借道走非機動車道。“以前沒劃停車區的時候,便道上就停著不少車。現在劃上停車區,走路就更沒地兒了。”徐先生說,在非機動車道上和電動車混行,讓他感到十分不安。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在地鐵6號線黃渠站C口外,道路綠化隔離帶上設置了非機動車停車區。每到早高峰時段,停車區停滿自行車后,內側人行道只留下了約半米的寬度,僅能容納一人通行,不少趕地鐵的乘客索性就走到了非機動車道上。由于停車區緊貼盲道,一些車輛擺放不規范,車輪壓到了盲道上。“之前路過這里時,小腿就被一輛自行車擋泥板劃到了,劃得生疼。”市民李先生說。
記者注意到,黃渠站出入口空地上也設置了專門的非機動車停車區,不過停車場的面積已無法滿足需要。“現在車越來越多,停車區也該擴容了!”李先生建議,應該利用出入口附近空閑的綠地空間改造成停車區,把步道還給步行者。
商圈人行道竟設兩排停車區
三里屯地區人多車多,自行車停放問題越來越嚴重。在解決無序停放問題的過程中,這里的人行道設置了不少停放區。
記者在三里屯SOHO北側的人行道上看到,原本寬敞的步道被鐵質圍欄攔斷。步道外側和中間用白線劃出了兩排自行車停放區,中間僅留了一米來寬的空隙供行人通行。行人穿梭在密密麻麻的電動車之間,顯得格外擁擠。
在這熱鬧的商業區,一條不算十分寬敞的人行道,竟然劃出了兩排自行車停放區。而在此停放的車輛,大部分是電動自行車。騎手想要把車輛停放在內側的停車區,就需要借道人行道,有騎手甚至選擇在人行道上騎行,電動自行車與行人幾乎貼身而過,十分危險。
人行道最窄也要達到2米
人行步道留多寬才合適?2017年,市交通委發布的《北京市自行車停放區設置技術導則(試行)》規定,利用行道樹設施帶或綠化設施帶設置的,應確保停放車輛后人行道的剩余寬度滿足規定數值。其中快速路輔路、主干路不低于3米,次干路不低于2.5米,支路不低于2米。商業或公共場所集中路段以及火車站附近路段不低于4米,軌道交通和綜合客運樞紐出入口周邊50米范圍內不低于3米。
2021年4月,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實施,其中人行道的寬度最小值被設定為2米。而學校、醫院、商業區等公共場所集中路段上設置的人行道寬度最小值為4米。
2019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曾發布統計分析,北京中心城五環范圍內52%的人行道有效寬度不足1米。
從目前已經施劃的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看,不少停放區沒有達到預留足夠寬度人行道的要求。
專家建議
樞紐商圈可配建室內停車場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認為,要解決目前非機動車停車區設置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做到標準清晰,并且得到有效執行。“比如國內的道路交通安全標志體系當中,缺乏自行車的停車標志、管理標志。如果自行車停放管理標準缺失,停車管理光靠市民自覺,便很難維持好停車秩序。”
楊新苗建議,隨著綠色出行逐步推廣,城市不光要做好停車管理工作,還要積極做好自行車停車場規劃和建設工作,適應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自行車的停放不能光靠路邊和地面,也要建設室內的人力自行車停車場。比如大型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在設置機動車停車場的同時,也應該劃出專門的區域設置人力自行車停車場,提升停放服務水平。”(北京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