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產業興農 科技助農 老百姓安居樂業
中新網安徽宣城3月24日電(劉鴻鶴)三月的江南煙雨蒙蒙,讓本就有著“江南名邑上郡”之稱的宣城市宣州區又增添了幾分神秘。隨著近年來的交通大建設、大發展,皖贛、商合杭鐵路交匯于此,滬渝高速穿境而過,蕪申運河通江達海……“魚米之鄉”富饒的資源走向全國,老百姓的生活也愈加富足。
在宣城市宣州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內,安徽翹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無菌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對生產的香腸進行質檢,并將它們打包裝箱。43歲的王桂芳以前在杭州打工,由于沒有很高的文化,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工作。“以前在外面打工,除去房租、日常開銷,一年也剩不下幾個錢。”王桂芳說,“現在在家門口上班,生活開銷少了,但掙的錢卻沒少,還可以照顧家里的老人。”
“我們公司是2022年3月正式投產的,日產香腸、雞排等調理品50余噸,2022年全年實現營收6841萬元,5月份達成規模以上企業。”安徽翹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飛說,目前我們有員工240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當地村民,標準化的生產車間可以讓他們更輕松地完成日常工作。
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七景村蝦農李孝強每天都會和妻子來到蝦田,時刻關注著小龍蝦的生長情況,等到盛夏時節便可賣上個好價錢。“這幾年,我們家正是靠著小龍蝦養殖,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順,收入也是比以前多很多。”李孝強說。
七景村小龍蝦養殖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村里成立合作社,引入高校科技研發團隊入駐,提供智力支持。“宣州區洪林鎮有3萬多畝稻蝦共養,但還停留在傳統的稻蝦混養模式,該模式飼養的小龍蝦易患病,產量低,品質不高。”上海海洋大學博士后、上海海洋大學洪林科研中心負責人張冬冬說,“針對傳統稻蝦共養模式的缺點,我們組建了新的稻蝦輪作模式,并對小龍蝦育苗技術進行改良。目前,在稻蝦輪作的模式下,每畝稻田的效益可以提升3000多元。”
目前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已確定了養殖、深加工、農業旅游和美食三個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目標。洪林鎮依托洪林的稻蝦、荷蝦綜合種養和加工園基礎,延伸產業鏈,發展優質蝦稻米、稻田小龍蝦等特色食品加工產業。如今,七景村全村70多戶村民投身小龍蝦養殖,實現共同致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