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測評又帶貨,“以商養測”談何“客觀公平”?
隨著內容電商、種草廣告等新興業態崛起,不少打著專業測評和體驗類的內容也隨之流行。這類測評內容往往主打專業、真實的人設,以此獲得粉絲和用戶認可。但隨著測評類內容的泛濫,不少媒體調查發現,測評內容的背后,卻是營銷和帶貨變現的商業化路線。
中國消費者協會3月21日發布的調查報告,對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了體驗式調查,結果顯示,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商測一體,背后是內容與廣告的界限問題。用戶以為自己看的是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評測,但商業收入的介入,使得這些評測內容也變成了“廣告”。而這種處在模糊地帶的“軟廣”,加上公信力、專業化的包裝,就變得更具誘導性。
實際上,測評類的內容一開始之所以受到用戶歡迎,正是因為用戶在鋪天蓋地的廣告之中,迫切希望能夠有客觀獨立的內容來指導決策。但商業變現的短期追求,卻逐漸使得測評類平臺的公信力正被吞噬。按照上述報告數據,存在類似的“廣告與內容”模糊問題的測評類賬號,竟然超過九成,足以看出該行業當前的真實狀況。
從商業邏輯上看,利用專業性的包裝來誤導用戶,自然比傳統的廣告效果要好,但從商業倫理的角度看,用偽裝的內容來做營銷,甚至直接“帶貨售賣”,則涉嫌虛假營銷。
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在消耗內容賬號及平臺的公信力來進行短期套利。其首要傷害的是消費者的正常知情權,存在刻意誘導和虛假營銷的嫌疑。其次,則是傷害了互聯網內容生態,大量打著客觀旗號卻在“以測養商”的賬號,使得公眾對于網絡上發布的各種信息失去了信任,最終侵蝕的是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因此,應當設置合理的規則,讓客觀真實的好內容獲得更多流量,嚴格規范以測為名搞兜售的營銷賬號,劃定報道、內容與廣告之間的紅線。不能讓過度短視的商業化行為,破壞了測評內容乃至第三方測評行業的健康生態。
□馬文(媒體人)
(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