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406家A股公司持有逾千億元理財產品
記者 朱寶琛
見習記者 毛藝融
開年以來,A股公司積極籌劃“閑錢生錢”,通過理財投資來盤活資金。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記者發(fā)稿,年內超400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理財產品,合計認購金額超千億元。
對此,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謝后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具有正當性、合理性,有助于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規(guī)避通脹以及提升公司業(yè)績來保障股東利益。建議上市公司購買一些期限相對比較匹配,風險、收益相對平衡的理財產品。
326家公司
偏愛結構性存款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月21日記者發(fā)稿,持有理財產品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406家,合計持有1407個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1041.19億元。
從認購金額來看,不少公司大手筆認購。認購金額在1億元及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55家,其中,認購金額在10億元及以上的上市公司有17家。
從購買理財產品的類型來看,包括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證券公司理財、信托產品、基金專戶等多元化產品。以認購產品的金額大小來排序,可以發(fā)現存款類產品更受上市公司歡迎。其中,購買結構性存款的上市公司有326家,占比超八成,其認購金額總計達757.62億元,居于理財產品的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秉持著“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理念,有七成公司選擇購買兩種及以上的理財產品。也有個別公司較為專注。例如,江蘇國泰購買的5個理財產品,均為結構性存款。
從行業(yè)來看,醫(yī)藥生物、食品飲料、汽車行業(yè)的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數量居前。同時,不少新能源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也購買了理財產品。
對此,謝后勤表示,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一定程度上說明其流動性充足,也從側面反映新能源產業(yè)鏈整體景氣度較高,多數企業(yè)在這一輪高景氣的背景下業(yè)績得以成長,享受到了行業(yè)的紅利。
“從行業(yè)屬性看,部分行業(yè)的流動性資金較多、現金流充裕,在不影響長期投資與研發(fā)計劃的情況下,利用閑置資金進行流動性管理,提升投資收益是正常的財務管理方式。”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理財產品市場看,現金管理類產品供給在上升,也為企業(yè)現金管理提供了投資標的。
上市公司
應理性投資
為何上市公司如此鐘情理財?投資者對此非常關心。《證券日報》記者2月21日在“深交所互動易”搜索“理財”關鍵詞,發(fā)現今年以來共有312個問答與之相關。部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動機及收益存在疑慮,希望其將資金用于擴大產能或并購等方向,進而提振股價、回饋投資者。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現金管理行為,雖然有助于公司提升現金收益,但是如果大規(guī)模長期反復購買理財產品,而非進行投資或分紅,這是對公司價值的損耗,也會損害中小股東權益。”謝后勤表示。
從資金來源看,上市公司購買資金的來源主要為自有資金和自籌資金。其中,華密新材等公司公告顯示,資金來源為部分閑置募集資金及超募資金。
對此,邱亦霖表示,一般情況下,計劃性募集資金的使用專注于企業(yè)日常的生產經營與投資,利用閑置資金或者超募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增強資金的收益,也是企業(yè)盤活資金的常用方式。
“不過,企業(yè)長期價值的提升需要靠長期投資實現。部分上市企業(yè)將短期的現金管理替代了長期投資,甚至偏離主營業(yè)務,會給企業(yè)帶來負面影響。”邱亦霖表示。
謝后勤也持有類似觀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并非穩(wěn)賺不賠,投資也具備一定風險,“不務正業(yè)”的舉動也會降低投資者的信心。
理財行為存在風險,上市公司該如何規(guī)避?邱亦霖建議,上市公司利用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時,企業(yè)的資金結構、實際經營業(yè)績以及投融資收益水平等是關鍵所在,應強調資金配置的流動性與安全性,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投資產品,同時關注風險控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