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邯鄲園博園:從“工業銹帶” 到“風景秀帶”
中新網2月8日電 (吳家駒)芳草鮮美、清渠如許、水鳥駐足……走進如今的邯鄲園博園,景色秀美,游客絡繹不絕。
這里是2020年河北省第四屆園林博覽會的舉辦地,但在更早時候,這里還是“散亂污”企業聚集區,大量工業垃圾、建設垃圾堆積于此。數百萬噸垃圾形成的“渣土山”和“垃圾山”,導致了較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
2018年,邯鄲園博園開工建設,這里也迎來了“蝶變”。
針對當時的生態環境狀況,設計建設團隊提出了生態涵養、濕地保護,中水利用、土壤凈化,水系疏通、海綿修復,陡坡填土、營造臺田四方面的生態修復策略。
具體來說,在“芳草尋鶴”景觀節點,設計建設團隊對原生態的濕地環境進行保護,增加坡塘和樹島,營造生物棲息的小環境。
在“清渠如許”景觀節點,設計建設團隊將“渣土山”打造為山體景觀,并在山體上設置中水過濾系統,引城市中水從峰頂經過層層凈化,最終達標后流入西湖濕地,營造出錯落有致、層巒疊嶂的景觀效果。
在“浮光攬月”景觀節點,設計建設團隊打通干涸斷流的沁河,使其煥發往日風采。
在“青山畫卷”景觀節點,設計建設團隊則秉承“文化傳承”理念,在保留工業遺跡的基礎上,對“散亂污”企業聚集地進行場地渣土利用換填,引流蓄水改造,打造成了工業遺址園和下沉式礦坑花園。
通過生態整治和修復、整體景觀打造等,邯鄲園博園不僅解決了局部區域生態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引水造湖、植草覆綠更是改善了園博園的生態環境,久違不見的水鳥在園博園駐足落戶。邯鄲園博園已全部被水系、綠地和園林景觀所覆蓋,鋪就城園一體的生態畫卷。
同時發生改變的還有周邊的環境和村莊。在邯鄲園博園南入口旁,一座多年前已關停的特種鋼材鑄造廠,變成了“1957藝術創意園”。在保護和展現鋼廠原始面貌的基礎上,該園被打造成了鋼鐵文化+研學基地+休閑旅游綜合園區。
緊鄰園博園的澗溝村、齊村,則在保留原有村落基礎上,為園博園提供了部分配套功能。澗溝村聚焦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出了“華夏第一井”、澗溝水街等特色景點。齊村則對主街、戲臺、老廟、民居等傳統建筑進行整體保護與修復,改善居住環境,美化村容村貌,還在村周邊謀劃了“農業迪斯尼”等項目。曾經,因為村里環境太差,很多人都搬到了城里。如今環境的改善,讓很多村民又搬了回來。
如今的邯鄲園博園,總占地面積約283公頃,水系面積約60公頃、綠化面積約220公頃,建筑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人數超過1000人。
2020年國慶7天假期期間,邯鄲園博園吸引了游客20萬人次;2021年,邯鄲園博園全年吸引游客約100萬人次,創造旅游產業經濟效益約1.5億元。
生態環境的修復,讓邯鄲園博園從“工業銹帶”變成了“風景秀帶”,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