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調?如何治?怎樣防?中國專家解讀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
中新社北京12月27日電 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國將對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否具備調整的條件?醫療機構將承擔哪些職責?如何防范可能的風險?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邀請多位專家進行權威解讀。
是否具備調整的基本條件?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將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要具備相關條件。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據對病原體、疾病的性質和危害性的認識,根據人群免疫力和衛生健康系統的抵抗力,根據疫情現狀和未來走向,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決策。
梁萬年說,從法理依據來看,當一種傳染病可能對公民的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時,國家可以對公民和社會采取高強度的干預措施。“但是當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減弱,對于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輕時,國家就應當動態調整干預措施的強度,保證傳染病防控措施因時因勢優化調整。”
梁萬年指出,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鑒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的決策。當前人類對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藥物供給,以及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等,都為這次調整創造了條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為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醫療機構將承擔哪些職責?
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表示,“乙類乙管”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都要收治核酸陽性患者,按照患者診療需求采取分級分類收治。醫療機構不再以患者核酸陰性或者陽性進行分診,而是根據患者診療需求就醫。
“我們更加強調城鄉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積極作用,要求醫療機構落實自身功能定位。”焦雅輝介紹說,單純的新冠無癥狀感染者、輕型病例,采取居家隔離或居家自我照護。普通型病例等病情穩定的感染者,轉診至亞定點醫院治療。以新冠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轉診至定點醫院治療。以其他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其他需要到醫院就診的患者,無論核酸是否陽性,均可以到相應的綜合醫院或者專科醫院就診。
“我們要求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診,滿足患者就醫需求。”焦雅輝指出。
如何防范調整后可能出現的風險?
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回歸“乙類乙管”可能會面臨三方面的風險。
一是調整后由于不對傳染源及密接人員采取隔離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
二是短時間內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將明顯增加就醫需求,同時醫務人員自身感染將導致醫療服務供給減少,因此調整初期部分地區將可能出現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現象。
三是調整初期,部分公眾對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現焦慮情緒,擔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雷正龍也表示,為此將采取加強健康教育、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加強藥物供應保障等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確保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平穩實施。
談及如何有效保護脆弱人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也談到,符合疫苗接種要求的,應當盡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種和加強接種。尤其是60歲以上、有基礎性疾病等重癥高風險人群,應接盡接、應接早接,對保護自身健康極其重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