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無農閑 青海“東大門”農戶演繹鄉村振興“冬忙圖”
中新網西寧12月24日電 題:今冬無農閑青海“東大門”農戶演繹鄉村振興“冬忙圖”
作者李雋郝志臻張璐
“夏秋忙兩季,天冷閑半年。”往年到了冬季農閑時節,青海農民都開始了冬歇,而今卻是大不相同。
冬至剛過,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多個鄉鎮,無論是塑料大棚里忙碌的夫婦或是養雞場里的工人,都在這個冬日演繹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冬忙圖”。
民和縣有著“瓜果之鄉”美譽,是青海東部的農業大縣,盡管黃河、湟水河穿境而過,有一片氣候溫潤、土地肥沃的“兩河”谷地,但全縣六成以上的耕地卻在干旱山區,靠天吃飯、廣種薄收。
當下,又是一季草莓紅。在民和縣馬場垣鄉金星村的草莓大棚里,一顆顆粒大飽滿的草莓在綠葉中若隱若現,讓人垂涎欲滴。
“草莓對種植技術要求很高,土質、施肥、溫濕度各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這些年,草莓園嚴格按照有機種植標準,大棚里底肥用的全部是有機肥,種植的草莓味道香濃、個頭飽滿。”草莓大棚的負責人馬曉花說。
金星村溫室大棚的草莓通常是9月開始種植,12月初陸續成熟,到12月下旬會進入第一季的盛產期。
馬曉花說:“目前大棚的收益主要來自采摘,價格為每斤50元。剩下的草莓會以每斤30元的價格批發給水果市場。去年一個棚的收益是3萬元左右,今年預計效益會更好。”
據金星村黨支部書記馬金鷹介紹,目前全村有200多個蔬菜大棚,主要種植草莓、人參果和上海青等蔬果。隨著上市季的到來,這兩日的金星村開啟了“農業+旅游”的銷售模式,開展生態采摘游,采摘季從11月中旬將一直持續到次年4月中旬。
在民和縣新民鄉下山村,村民劉秀蘭正忙著拾取蛋架上的新鮮雞蛋,并對雞蛋進行裝盤打包。
自從有了蛋雞養殖場,像劉秀蘭一樣靠養殖場增收的村民越來越多。放到以前,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是她們想都不敢想的。
下山村遷出地位于干旱山區,2017年底,借助脫貧攻堅政策,下山村實施了整村易地搬遷,實現整村脫貧。同時,下山村被列為民和縣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試點村和海東市委組織部重點打造的黨建示范點。
2021年10月,在青海省鄉村振興試點村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下山村啟動該縣首家5萬羽蛋雞標準化養殖場項目,建成標準化雞舍、蛋庫、有機肥加工車間,購進四層層疊式挎斗喂料單機自動化飼養設備、有機肥加工設備、發酵罐等相關設備。
今年8月初竣工后,由青海山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經營,初步約定經營企業每年向村集體交付承包費60萬元。8月下旬,蛋雞場首批引進飼養2.4萬羽蛋雞,為下山村20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每天的工作很簡單,只需要在下午2點到5點撿撿雞蛋就好了,一下午能掙40塊錢,像這樣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里,日子肯定越來越好。”劉秀蘭說。
“上周我們在縣城設立了雞蛋銷售點,每天將打包好的雞蛋運到銷售點后,再由商戶前來進貨,相比以前挨家挨戶送方便多了。”青海山恩農牧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李吉發說,目前,蛋雞場已引進2.5萬羽蛋雞,11月至12月的產值已達到100萬元。
近年來,民和縣把發展綠色、有機蔬菜作為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全縣蔬菜種植初步形成5個露地蔬菜種植基地和6個設施蔬菜基地,創建了10余種蔬菜品牌,全面提升了全縣蔬菜生產水平、效益和品質。目前,該縣蔬菜種植面積達4.75萬畝,涵蓋10大類100多個品種,蔬菜總產量達10.5萬噸,總產值1.57億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